第(1/3)頁 “送禮,咱給人家送啥?” 提到送禮,蘭花有些發(fā)憷,根本不知道該送啥好。 “還能有啥,人家是供銷社主任,家里平常的東西應(yīng)該不缺,我看看能不能弄張縫紉機票或者手表票。”王滿銀隨口回答道。 實際上剛才吃飯時,他就在思考這件事情。 送禮也是一門學(xué)問,講究一步到位,最好能讓對方有深刻記憶。 這個時代有一個流行詞叫“三轉(zhuǎn)一響四大件”,指的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 王滿銀去過郭主任家里幾次,對情況基本了解。人家已經(jīng)有自行車了,倒沒見縫紉機和手表,所以送這個最合適。 后世網(wǎng)上有關(guān)于各年代送禮有個順口溜,描述非常形象。 七十年代:“手榴彈(酒)、炸藥包(點心盒)、20響(香煙)——三響齊發(fā)。” 八十年代:“抽支煙不頂事兒,喝頓酒管一陣兒,要想辦點事兒,得送組合柜兒。” 九十年代:“送煙不管事兒,喝酒管一陣兒。冰箱彩電剛夠味兒,不點票子難辦事兒。大團結(jié)借點力兒,‘四位老頭’上陣才有勁兒。‘20響’、‘手榴彈’威力很差,‘雞毛信’(信封裝錢)功效極大,正負對撞(跳舞)效果最佳。” 按照道理而言,現(xiàn)在送禮還沒那么卷,“三響齊發(fā)”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 不過在王滿銀看來,找郭主任辦一般事情,“三響齊發(fā)”或許可以,要想在供銷社找個工作,就有些弱了。 既然做了,干脆一步到位。 少安那邊聽了,吃驚道:“姐夫,那些票稀罕著哩。可不便宜,一張估計要幾十上百塊了。要不……還是算了吧?” 他原本以為姐夫所謂的送禮,只是幾盒點心而已,哪知道出手就是縫紉機票手表票。 如果把票證換成錢,相當于把自家一頭豬送出了。 “這么多?”蘭花也愣住。 “少安,蘭花,錢是王八蛋,沒有咱再賺。咱家拼關(guān)系拼不過,只能用錢砸。”王滿銀不以為意的回答。 在后世,還有更夸張的送禮方式。有些時候送錢根本不管用,索性直接送人。 “我還是覺得太多了。” 少安仍然非常猶豫,下意識想放棄這次機會。 “機會有時候只有一次,當然要盡可能抓住。少安,你想想,如果真能進供銷社工作,一個月三十多塊的工資。一張縫紉機票,也就相當于兩個月工資而已。” 王滿銀解釋一句,跟著道,“我就怕真送張縫紉機票,都不一定能成。” 蘭花動了動嘴,最終沒有多說什么。 事關(guān)弟弟的前程,自己根本插不上話,只能交給男人處理。 聽姐夫算完經(jīng)濟賬,少安被說動了。 最終,他答應(yīng)下來:“那……我回去讓咱爸準備一下,這兩天把錢送過來。” “少安,錢不用了,票證我去弄。你只管到時候把村里跑好就行……” “姐夫,給我辦事兒,哪能讓你花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