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桓、顧二家先是投靠韓進,以剿滅吳佳吉軍做投名狀,隨后以二大家族為首,各地大小貴族紛紛倒戈韓進,擁立其入主江東。
“什么?”遠在京兆府的張清夢聽聞軍報,十分驚訝,他千算萬算也沒算到本來穩操勝著的華統竟會敗的如此徹底。
在他的布局里,待華統滅亡江南,人困馬乏,后方空虛之際趁虛而入。然而,韓進的突然崛起打亂了他所有戰略布局。
“大王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呀!”于濟滔輕輕笑著。
“軍師,如今之計又當如何?”
“如今江東無主,大王可立派一軍征伐,至少要搶到長江以北。”于是,天闕山之戰之后五天,張清夢宣布出兵支援圍剿江東。
而荊州這邊,劉漢則因背叛韓進而惶惶終日。
“主公!如今江東無主,何不趁勢起兵?”
“呃……對……起兵起兵”劉漢慌忙應聲。
“不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華統主力雖覆沒,其守備尚在!”景訓厲聲反駁。
劉漢嚇的一怔,細想確實有些道理,便又道:“景將軍之策甚好,甚好,不可出兵。”
“可是……”謀士黃政道:“張清夢與韓進皆在分食江東,如若誤此良機,我荊州將再無翻身良機。”
劉漢又連連稱是:“對……出兵出兵……”
“若攻略江東大傷元氣,或是李環趁虛而入呢!”景訓再次反駁。
堂上爭辨不休,劉漢就如同小孩子在眼睜睜看著父母吵架卻又無計可施的樣子。他怯怯地開口:“二位愛卿,先別吵了……”
然而二人爭辨不休,聲音一個蓋過一個,劉漢見此,又提了幾個調,但依舊很小聲:
“別吵了……別吵了……”
依舊無濟于事,劉漢見此情形,十分羞憤,將桌上的公文用力一揚,轉身離開。眾人見此情景,皆面面相覷,不敢復言。
且說劉漢滿臉委屈地來到妻子房間,小劉瑞亦在此抄書,妻子見狀,困惑地上前為其寬衣:“大人因何事如此?”
劉漢抽抽幾下鼻子:“這些酸儒莽夫!我恨他們!”
“此話何意?”
“他們欺我太甚!先父如果尚在,他們敢嗎?”劉漢如同被霸凌的小孩子,這委屈巴巴的模樣,完全不像一個三十七歲的男人。妻子只好像哄小孩似的安慰。
委屈一陣過后,劉漢招招手:“瑞兒,爹和你談點事,行嗎?”
劉瑞聞言,放下毛筆規矩地上前,在得到示意后坐在劉漢身旁:“爹?您有何事?”
劉漢眼中眶泛紅,拍拍劉瑞肩膀:“爹是不是特沒用啊?”
“爹很厲害的……”劉瑞思慮一下:“能把這么大的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很厲害的。”
劉漢一聲嘆:“瑞兒,爹累了,想把這荊州之主的位置傳位于你,你意下如何。”
“?”劉瑞一皺眉:“爹,您認真的?”
“嗯”
“那您呢?”
“爹打算隱居。”
別說劉瑞,連妻子聽了都莫名其妙:“大人無病無災,何故口出此言?”
“我生性愚鈍,上不及父,下不如子,不如早日讓賢,以免誤國誤民。”
“可瑞兒年僅十歲,”劉瑞回應:“瑞兒年幼無知,唯愿于父親膝下悉聽教誨”
“你平日里不是被喚作“神童”嗎?想你祖父在世之時,不也常常贊賞于你嗎?”劉漢蹲下身,同兒子等齊身高;“非常之人應做非常之事,懂嗎?”
劉瑞不敢領命,縱然他有通天的本領,年齡卻依舊是他短時間內無法逾越的巨大鴻溝。無奈劉漢執意退位,毫不顧及劉瑞能否服眾。
于是第二天,劉漢將所有印信交予十歲的兒子后,便準備隱居事項。
這不是兒戲嗎?縱然劉瑞何等了得,可如此年紀怎能服眾?以景訓為首的臣子們以為是劉漢賭氣,便集體跪求劉漢復位。劉漢只是推脫不見。
后來在眾不斷的勸試下,他終于想通了——干脆直接下野吧!很快他便在一處村落隱居下來。
眾臣眼見主公如此逃避,急的是捶胸頓足,難以置信。
“朝迎暖日臥云蓬,暮賞煙霞伴鶴融。
心遠塵器情自悅,無事落得滿身松。”
這是劉漢隱居兩天后的真實感受,雖然荒是仆人開、地是仆人種、水是仆人打,飯是仆人做,但似毫不影響他逢人便說自己是快樂農民。比起令人煩心的政治,他寧愿寄情山水之間,做一個快活的詩人。
他倒是自在了,“小神童”劉瑞可累的要死要活。一個十幾歲的小孩能有什么威望來統領本就貌合神離的將士呢?
第三天,他再也受不了了,在知曉劉漢所在之處后,他立即同景訓帶三百人去尋。這次也不勸了,而是直接開門,勒令劉漢復位。
“我早已不是主公,我只想終老山水……”
劉瑞刻意擺出憤怒表情:“爹,如果您是主公,便請您回到江陵城主政;如果我是主公,我便命令您立即復位主政!”
“主公,末將有罪,愿受懲處,還望您早日復位。主政荊州。”
當然,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劉漢知道,他根本沒有選擇,這場鬧劇只好在劉漢的嘆息與抱怨中結束。
另一邊,韓進收攏華統潰逃士兵約七萬之眾,加上手中存下的三萬余人,共十萬人,桓、顧二軍在剿滅吳家,前來合軍后,總兵力超過了二十五萬。大軍在桓顧二家的帶路下,直逼金陵。
“貴族的蠢豬們,你韓進爺爺回來了!”
他如是想著,金陵城,這個承載著他無數痛苦的城地,昔日在其頭上作威作福,如今,終于即將被他狠狠踩在腳下。
韓進身乘“戰鼓”,矗立在二十五萬大軍之前,他的身姿挺拔而堅毅,眼神中閃爍著復仇的火焰,猶如夜空中最耀眼的寒星。狂風呼嘯著吹過,他的披風烈烈作響,似在訴說著這些年的屈辱與憤恨。身旁的軍旗在風中舞動,上面繡著的“韓”字格外醒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