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我有一本氣運天書正文卷第三百二十一章督府大計,改府設州有中原諸侯對夏國休養三年實在不安,私下派遣使者拜訪金王,詢問呼延合為何低頭,又對夏國未來形勢有何看法。 呼延和也不藏著掖著,直接挑破:“你們不打等著我去消耗,妄想。看夏王起家時的姿態就知道,這不過是在醞釀更大的動作,高筑墻廣積糧再來一次罷了。” 此番言論后續時有傳播,想暗中掀起對夏國的圍剿,但諸侯彼此爭斗不休,周柏又一心防守國門,很長一段時間倒沒人真招惹夏國。 歲月如梭,一晃西涼都督府建制三載,距離正式改府為州的日子越來越近。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都督府年末績效考評開始,霎時西北大地氣運翻滾,喧囂不斷。 夏國定制,每年對官員年度小評,登記成冊,不需上報中央;每三年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一地官員的三年考察情況匯總報于中央,中央再派官員據此核實。 一年小計,三年稱大計,按照周柏的設想,未來夏國國祚日久,每十年還會有更全面系統的官員考察。 都督府設立三年,今年是改府設州的最后一年,也是第一批在西涼任職官員的大計之年。 官吏貴族,豪強士紳,乃至無數平民百姓的心神都為之牽動。 西涼下轄八郡四十三縣,吏部備案及管理的入品官員超過一千五百名,官員數量堪比中域江南的繁榮大州。 這在夏國州級體制來說很正常,甚至相較于本土三州還算偏少的。 以縣級編制為例,除縣令、縣丞、主薄、巡檢、教諭等主流官員外,還有稅課大使、縣倉大使和河泊大使等重要職位許入品流,加上各鄉鄉署的主官、佐貳官、民兵操巡使等等,一千五百人已經是壓縮后的編制。 如此龐大的官員體量,每天支出的國家氣運都是天文數字,年度考評自然會影響整個西涼都督府的氣運變遷。 他們是數百萬西涼人中的精英,社會地位高關系網復雜,氣運牽扯極深。 某縣縣令如果考績上等,那嘉獎右遷便是順利成章,官途順遂氣運蔭佑的不僅是親朋好友,還有其任職期間所在的一縣之地。 周柏完成中央集權后,地方雖難以出現左右朝廷政令的軍閥豪強,但一地發展也就再離不開中央指導和政策。 而中央乃至各級地方官府的政策傾斜,只是明面上的普惠平等。 一筆錢撥下,用于修路是用,用于賑災、教育、社會福利支出也是用,都是為了百姓和國家強盛。 可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不管出于什么考慮,一定會有三六九等,這并不是官僚主義私心作祟。 就如去年都督府完成編戶齊民,稅收大增,將額外給轄下郡縣撥發建設經費。 在客觀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地方班子評價便成了都督府決策的重要因素,一個官衙班子的能力水平高,額外經費能發揮更大作用,反哺中央朝廷的氣運才會更明顯。 對于一輩子難出家鄉的普通百姓來說,地方父母官的能力很大程度決定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莽莽西北,平沙無垠,蓬斷草枯,胡雁哀鳴。 降雨稀少的西涼都督府,黃沙荒漠是常見之景,是以哪怕這片土地無比廣袤,釋放奴隸編戶齊民后的人口仍然不足八百萬。 想開發大西北,建設塞上江南,解決生存繁衍的問題便是重中之重。 人族伴水而居,都督府首先選擇建設水利工程開發良田,僅大夏工部三年支援建設的水渠水庫就達一百二十處。 其中古涼河疏浚工程備受關注,超過十數萬青壯自發參與工程建設,因為擁有十余條支流的涼河是西北生靈最為倚重的水源。 奈何斗轉星移,無論是渺小的生命,亦或是“巨大”的山川河流,在無情歲月消磨下都會慢慢腐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