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居正這么問后,楊兆一時皆語塞起來,不知道該如何反駁才好。 乃至在場的其他公卿也就都不好再言語什么。 如何處理戚繼光,對于朱翊鈞和他的這些重臣們而言,的確是個不好處理的問題。 原因就是,戚繼光雖然是世襲的衛(wèi)所軍官出身,但他本人是靠募兵制,才崛起為大明一方主帥的。 所以,戚繼光的舊部基本上都是他訓練出的自己人,與李成梁這些衛(wèi)所制系統(tǒng)的將官不同,李成梁麾下大部分官將,皆是九邊其他各將門子弟充任的,只有他自己的家丁才有他自己李氏的子弟統(tǒng)領(lǐng)。 而這樣一來,也就難免不能不讓朝廷堤防,堤防戚繼光的舊部只知道聽戚繼光的,不知道聽朝廷的。 不過,問題也沒到那么嚴重的地步。 畢竟現(xiàn)在南兵還不算多,戚繼光的舊部大多也還沒到也統(tǒng)兵一方的地步。 但問題是,朝廷要想繼續(xù)用戚繼光的舊部,就得防患于未然,否則,只能讓這些戚家軍原地解散,待戰(zhàn)時再起用。 張居正這時提出這個建言來,除了加強皇權(quán)是一方面,畢竟大明自全球大航海時代開啟后,地方靠海貿(mào)崛起的豪紳已經(jīng)開始能挑戰(zhàn)皇權(quán)了,而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不想將來朝廷棄戚家軍不用。 方逢時這時,見此先起身奏道:“陛下,臣贊成元輔的提議!本朝所選駙馬儀賓自只取民間后,就多游手好閑之輩,而驟貴之后,容易壞朝廷綱紀,丟天家顏面不說,也令公主受委屈;” “故而,這選駙馬儀賓之制當復太祖于國初之舊制,以帝家配武勛,如寧國公主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之侄梅公之例;” “另外,如此戚侯將來即便功高蓋國,以國戚而退也算是榮退,不至于使功臣寒心,還能以勛戚可充任五軍都督府官之例,于樞密院參議軍機,只是不必再帶兵而已,如此其舊部也能用了。” 朱翊鈞道:“既如此,就這么定了,下旨,著戚家子弟進京受選!另外,樞密院速降旨問戚繼光、俞大猷等,征倭事宜準備如何,何時出兵?” “啟奏陛下!” 這時,禮部尚書潘晟站了出來,且道:“倭國酋主島津、大友、龍造寺三家皆派來貢使,且送來照會,勸我朝放棄征倭之意,言他們有神風之護,并又說,若我們執(zhí)意進兵,他們將三家聯(lián)合,不惜一切代價,滅我所進王師,且問罪本朝,而將令東南諸省不寧!” 倭人所謂神風就是昔日元朝征倭時,遇到的那股臺風,因為這股臺風迫使元朝放棄了滅日,所以,倭人便將這股臺風稱為神風。 而時下,倭國毗鄰大明的九州一帶,主要是三家大名實力最強,分別是島津、大友和龍造寺。 這三家大名本來也是在為稱霸九州互相作戰(zhàn),但在萬歷九年,三方進入了歷史上就出現(xiàn)的短暫的休戰(zhàn)期,而加上這時,大明也開始準備征倭,他們?nèi)乙簿透纱嗖坏门R時言和,準備一致對外,而給大明發(fā)來照會。 申時行這里一聽倭人威脅說要寇掠東南作為報復,就不由得瞪大了眼,只得直言道:“陛下,東南多巨戶與倭國通貿(mào)易,恐倭國因此才知道本朝將征倭之事,也恐真的會因此發(fā)生巨戶再次勾結(jié)倭寇滋擾東南之情況。如今這倭國三酋主威脅,恐非戲言,國朝亦當為此做好防備才好!” 朱翊鈞聽后嗤笑起來:“撮爾小國,也敢威脅本朝了?說的好像本朝沒征伐他們時,他們就沒來擾我東南安寧一樣!” “以朕看,這安寧不是靠別人施舍就能得到的,得自己打出來,才有得安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