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崔勇志平時一頓只能吃半個干硬的饅頭,或者小半張餅,基本就是吊著不讓他餓著卻也絕對吃不飽。一方面讓他虛弱不好逃,另一方面李姓漢子他們儲備的口糧其實也不多了。 得到了另外一個饅頭后,崔勇志說道:“南軍。” 果然! 李姓漢子對南軍非常熟悉,他就知道自己的判斷不會錯。 “你家掌柜那么年輕,南軍大好前途怎么就不要了?” “不關你的事!” 李姓漢子也不追問了,這些年眼紅在海外暴富的人真的很多,其中不乏一些低級官吏棄官出海的。他認為劉一峰或許就是個低級軍官,還是在本土窮地方衛戍的那種,所以干脆就想辦法退役了,來東山州闖蕩。 南軍和北軍不一樣,北軍是9大邊鎮重新組編的軍隊,早期兵源幾乎都是衛所制的,后期才開始有了募兵。南軍則從大倭寇開始,兵源就是募兵制的。本朝初期的張居正改革后,南軍為了擁有強大的戰斗力,在沿海一帶大規模募兵,并有了非常人性化的退役制度。 基本上,士兵在南軍中服役10年就能退役,退役后的士兵大多數都成為了安南都護府的第一批開墾者,這也是安南都護府武德充沛的根本原因之一。 當然十年服役期滿后,也可以不退役的,服役5年或者有卓越的戰功就能參加士官考核成為中低級軍官的,這也是良家子百姓踴躍加入南軍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不是宋朝,明初期武官地位其實還高于文官的,中期文官反超了武官。但在本朝,因為北伐西征南侵東擴的緣故,武官地位開始恢復,已經和文官持平了。對于普通百姓而言,這是繼科舉后另一條實現階級躍升的道路,讀書不行或者沒條件讀書的良家子紛紛踴躍參加南北西軍。 于是大明干脆把南軍成熟的募兵制普及到了北軍和西軍上,本朝兵源質量和強漢盛唐時期一樣,優質的不得了。 李姓漢子也動過參加南軍的心思,不過他這人不愛被管教,又要服役5年才能考取軍官,才放棄的。 “那你呢?聽你口音看你體型是東北人士吧,你也是南軍出身?你們東北人不是更喜歡去北軍嘛?” “你問我這些干嘛?” “好奇嘛?!崩钚諠h子說道:“我和我兄弟們都算好手,但抓你愣是廢了好大勁兒,所以我想知道你是不是南軍或者北軍中的好手?!? 崔勇志表面上維持著警惕和不以為然的態度,實際上內心早就樂開花了。 他作為高麗人中的最底層孤兒,別說漢人了,同胞都鄙夷的叫他們東夷奴,從小就饑一頓飽一頓飽經欺辱長大的他不可能不自卑。雖然在劉一峰這里得到了作為人最基礎的尊重,又拼命完成了李鴻基的訓練,得到了劉一峰和李鴻基的肯定,但內心深處還是不那么自信的。 信心的來源有3點,要么自信,要么有實際的成果,要么獲得強者的肯定。 自信他是沒有的,但和東山錢莊的人交手后,他們發現自己好像真的很強,現在又獲得了除了劉一峰和李鴻基外,李姓漢子這幫他認為是強者的肯定,崔勇志的信心開始萌芽并茁壯生長了。 這種感覺是非常正面,非常舒服的。 他還想聽李姓漢子對自己更多的肯定,所以他謙虛道:“不,我不是什么好手,我不是被你們抓了嗎?!? “那是因為我們埋伏了你,而且我說了,我們是好手?!? 李姓漢子這幫人和崔勇志就完全是對立面了,本來就自信,又在安南都護府有實際的戰例,也獲得過其他強者的肯定,自信是溢出來的。 崔勇志低下頭繼續啃著饅頭,但內心對李姓漢子的感官已經好了很多了,甚至有了自己死在他們手上,也算死得其所了。 “我不是南軍出身,但我的確經歷過南軍的系統訓練?!? 看來是劉一峰這個南軍軍官用軍隊那一套訓練的他們,難怪個個會用火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