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就算近身廝殺的經驗極少,劉一峰也知道現實的搏斗中,拼的往往就是一瞬間的細節,部分影視作品中你來我往的打斗主要還是為了觀賞感。 之前自己利用身體的力量推開張獻忠就是抓住了那瞬間的機會,把被偷襲的被動變為了均勢,然后利用突刺的佯攻又把均勢變為了自己的主動。可惜張獻忠一個詐他,就把劉一峰的主動被破除了。 整個過程看上去很長,讓擅長寫打斗戲的作者來寫能水4,5千字,但實際上也就是一兩分鐘的事。 張獻忠利用劉一峰躲避的空隙再次撲了上來,他在內心中已經對劉一峰的實力有了定義了:強壯,速度快,有技巧,但廝殺經驗不豐富。 如果剛才把他和劉一峰互換,他不會躲避從后面而來的“攻擊”,反而會選擇突襲自己,拼出一個血路。 因為躲避的風險在于即便躲避成功了,也將面臨兩人的夾擊。而突襲自己成功了,至少能在短時間內避開正面的敵人,瓦解一個人的威脅。突襲不成功不外乎也是面臨兩人的夾擊,對于本來就傾向冒險的張獻忠而言,他肯定會選賭一把突襲的。 “大頭領!小…啊!” 狼狽擋下張獻忠攻勢的劉一峰不用回頭都知道慘叫聲是金權志的,他應該是分心想提醒自己,結果被他的對手抓住了機會。 這讓他內心一沉,然后立刻把金權志的情況拋之腦后,并繼續放空一半大腦,另一半大腦拼命讓自己保持冷靜。 生死搏殺間,保持冷靜并把身體的控制權交給本能是李鴻基和馮碩告誡了他很多次的。 聽上去有些反直覺對不對,但實際上真實廝殺中,不考慮運氣和本身實力因素外,能獲勝的往往就是把身體的控制權交給身體并保持全程冷靜的那一方。 因為在電光火石間,你的下意識神經反應是快于大腦的。拋開天賦這個不能自主確定的因素不談,真正的高手都是靠無數的的各種動作的慣性訓練,以及廝殺經驗的累積養出來的。這些都是訓練身體本能和肌肉記憶的,廝殺中靠它們絕對比靠大腦要靠譜,也是唯一你能自主確定的影響勝負的因素。 靠著本能和肌肉記憶,劉一峰擋下了張獻忠連續3刀的劈砍,因為出手沒有留力,這時候兩人的手臂其實是非常麻木的,虎口也很疼,只能靠意志力強忍。 不過也就是在這時候,劉一峰的身體素質優勢就出現了,張獻忠的第4刀比起前3刀肉眼可見的慢了一拍。 劉一峰來不及思考是不是虛招,身體本能的就抓住了這一秒主動揮砍了過去。 他賭對了,張獻忠慢了一拍并不是虛招,而是真的全力劈砍3刀后,手臂一時力竭,一口氣也沒跟上。 如果這時候劉一峰是觀戰之人的話,會冷靜的分析張獻忠慢一拍的原因:往往3至4次攻擊,是一個很微妙的數字,有搏擊或者廝殺經驗的人都明白這點,原因很簡單:一口氣。 3至4次攻擊是常人在高緊張度和肌肉神經高負荷下能達到的最高攻擊頻率,這個攻擊頻率中如果沒有建樹,攻擊者絕對會慢下來,甚至停下來。因為他需要第二口氣了。 現代雖然很難看到真刀真槍的廝殺,但拳擊或者自由搏擊之類的比賽中,這種一口氣的強力攻勢的情況是很常見的。 不過在現代一口氣的時間里,攻擊者或許并不止4次的攻擊,因為現代人身體素質遠超古代人,但攻擊者展開狂風暴雨攻擊的時間還是在一口氣的范疇內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