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雖然朝野都哀聲一片,但所有的怨氣都由張閣老扛了下來,他乞骸骨辭官讓天下的百姓都原諒了年輕的陛下。但翻新馳道的工程并沒有就此停下來,因為很多已經完成七八成了,停下來朝廷損失更大,只能硬著頭皮做完了翻新。 很快,馳道的翻新帶來的便利就讓百姓們獲利了,第一批獲利的就是商行。 隨著海禁的解除,海事局的成立,安南都護府的建立,中南半島的被征服,各種資源和財富從海外流入大明沿海。朝廷和商行再通過四通發達的馳道把這些資源和財富流入中原,中原的商品也順著馳道到達沿海,賣給開海禁后的各國商人。 整個大明一改前面幾任皇帝財政預算不足的局面,商稅多到國庫裝不下。 這才有了后來的征服高麗和扶桑,北庭都護府的節節勝利,乃至北伐的勝利,西軍的成立。 而大明有錢后,這源自前閣老張居正的修路習慣,就這么延續了下來。現在不僅朝廷在修路,很多小地方的地方官也在火急火燎的修路,試圖迎接更多的商行帶著財富進來。 工部和戶部也就慢慢的經驗豐富起來,總結出了一整套修路的標準。 不得不說就這個時代的生產力而言,標準是很高的,各地勞役的主要內容也就是是修路開山了。 這時候也鬧過好幾件轟動天下的案件,甚至出現了百姓上京城告御狀在紫禁城外磕破頭的事出來。 陛下和內閣很是關注,命令欽差和錦衣衛一查,才發現是地方官為了修路,把勞役的百姓當牲口用,出了很多人命。 案件自然是要給全天下一個交代,該問斬的問斬,該辭官的辭官。但修路一事并沒有就此緩解下來,只不過修路的不再是大明的百姓了,他們的勞役內容從此不再包含修路開山。 這種危險的重體力活全部交給了北庭都護府俘虜的蒙古人,高麗的東夷奴,倭人本土的倭奴,以及安南都護府的昆侖奴了。 但修路開山的可怕卻深深的烙印在了大明百姓的心中,李鴻基這會兒聽到他們十有八九要被商行買去修路開山,內心還是有些怕的。 可他又有什么辦法呢? “是嘛,看來船上就是我們最后快樂的時光了。” “也可以不去修路呀。” “嗯?” “是這樣的,我在宋大人那里認識了一個商行,他們想要去金山城挖金礦。” 接著劉一峰把金山城的事簡單的給李鴻基解釋了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