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讓我們把視野回到劉一峰這邊,其實在鰲拜襲擊夏杰派出來的第一批探路人員的時候,劉一峰這邊就完成了對民夫們的動員。 李鴻基以早期參加訓(xùn)練的班底作為基層指揮官,把營地中的幾十人分成了5個小隊,手持盾牌或者單刀的基本都是劉一峰的早期班底,而民夫們?nèi)渴殖珠L矛。 這也沒辦法,這些民夫估計也就只能打打順風(fēng)仗,逆風(fēng)還是要靠自己人去翻盤,所以部分劉一峰買下來的棉甲,也全部給早期班底裝備上了。 也不是沒有民夫鬧事,李鴻基便讓他手持單刀站在隊伍最前面就有棉甲穿,于是那個民夫果斷的脫下棉甲滾回后排了。 “他們穿甲胄,是因為他們是接敵之人,抗住壓力的人是他們,你們?nèi)绻X得自己也能做到,那就站出來!” 李鴻基懶得和民夫們一個一個的講道理,直接在集合時簡單直接的把情況說明,民夫們果然不再要求也穿甲胄了。 之后就是突擊訓(xùn)練,李鴻基對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就練一個動作:刺! 民夫們只需要聽他們小隊指揮官的命令,叫刺的時候就刺。 劉一峰看著跟著口號不停突刺空氣一整天的民夫們,有些不解的問到:“老李,怎么不讓他們休息,你看他們的動作都變形了,這樣練下去有什么用?” “大頭領(lǐng),我不是要他們練動作,我是要他們練習(xí)慣。” 劉一峰思考了片刻,有些明白了。 這種純機(jī)械的痛苦訓(xùn)練必然會在這些民夫心中留些深刻印象,印象深到有人叫“刺”時,他們的肉體會比大腦快,這種肌肉記憶才是李鴻基想要的。 新兵臨敵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想太多,然后害怕。既然指望他們的大腦是不靠譜的,那就指望他們的肌肉記憶和下意識反應(yīng)。 李鴻基對于此戰(zhàn)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認(rèn)為對方人數(shù)再多,也不過就是山賊攻城的水平。 當(dāng)初修建這座營地的時候,他就設(shè)計好了防御體系,能站人的木質(zhì)城墻,有充足射擊角度的瞭望樓都是出自他手。營地內(nèi)自帶水源,食物也很充足,劉一峰還種了一些短期蔬菜,完全不怕敵人圍城。 唯一的缺陷就是現(xiàn)在他手上能用的火銃只有3把,但他依然把壞掉的簧輪銃拿了出來給自己人裝備上了,畢竟敵人不知道它們壞掉了。 軍備庫中還有一張弓和一壺箭,那是劉一峰買武器時人家送的,不過劉一峰的人沒人會用。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弓箭手比培養(yǎng)一個火銃手還要難,目前只能把它放在倉庫中吃灰。 只要來犯者沒有太強(qiáng)大的遠(yuǎn)程火力,最后還是要靠蠻力來破寨子,那時候,這些民夫們從上往下突刺的訓(xùn)練就起效果了。李鴻基相信或許一開始民夫們會害怕,但隨著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很安全,而且能輕松的刺死敵人,敵人還無可奈何后,就會開始變得淡定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