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七月十五,太尉張溫被召回洛陽,他已經感覺仕途不妙,走的頗為蕭索。臨走時托付劉襄:“一定要奪回散關,否則關中難守,三輔不寧。” 執金吾袁滂接任張溫,署理三輔戰事。 調右扶風鮑鴻退回治所槐里縣,調董卓退到隴關立寨,劉襄就成了駐守陳倉的主將。 袁滂親自跑到陳倉勞軍,命令劉襄奪回散關。 散關的名字源自于散宜生,就是《封神演義》里面的西周大夫散宜生,他在正史上確有其人,是周朝的開國功臣,文王四友之一,輔左武王滅商。后來他被封到嘉陵江一帶,建立了散國,散關也是那時候開始修筑的,所以稱之為散關。 秦嶺西端與隴山分界之處,嘉陵江上游的低谷地帶,是一處南北往來的天然通道,散關就在通道的北端依險而立,地處秦嶺的北麓,山勢險峻,通行非常困難。 關口海拔約1200多米,兩側有崖壁對峙,號稱“一線天”,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扼守四川與陜西之間的山道,可以稱之為川陜咽喉。 想正面攻克此等險關,難度極大,劉襄招司馬以上軍官議事。 待孫堅等人聚齊,他開口問道:“酷暑將過,執金吾命我等奪回散關,諸位有何良策?” 劉襄之下以孫堅地位為尊,他開口說道:“張太尉此前定計,兩路夾攻武都郡,原是不錯的,只是領兵之人無用,方才功敗垂成,我軍可效彷一二,分偏師走褒斜道,在轉向故道,于后夾擊散關,必能功成。” “我等附議。”程普、韓當是孫堅的家將,自然開口支持。 劉備苦苦思考,他帶兵經驗少,特別是制定戰略這事,他之前沒接觸過,一時之間想不出什么辦法。 張郃也沒想出什么計策,他心中清楚,將軍安排他到后營,就是要他守護輜重補給,不會分派別的任務,也就懶得浪費心力,不再苦思。 劉襄在思考地形,褒斜道長五百里,再轉走故道,全程一千多里,一路全是棧道、山谷、河川,行進困難,這種大迂回,還有一半路程在敵占區,難度極大,非常冒險。 孫堅知道自己的提議很冒險,見劉襄沉吟不語,拱手抱拳:“將軍,春季之時益州刺史于此兵敗,敵人不會想到我軍敢再走故道,必能出其不意,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某愿帶人突襲敵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