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劉襄拿起空了的耳杯,裝模作樣的喝了一口,酒量差的人,就得學會裝樣子。 這是生存之道! 撥弄了一下空杯,這玩意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羽觴,就是曲水流觴那個觴。 在漢朝,耳杯又叫做抔、棓、盃。抔字源于雙手合掬之意,左右拇指相當于杯耳,就像鳥的雙翼,故又名羽觴。 和現代杯子不一樣,可以看做是一種有雙耳的橢圓形的碗,但漢朝的觴是漆器,到了宋代才有瓷器做的觴。 漢朝雖然也有瓷器,但比較原始,日用品還是以漆器陶器為主。 還有種青銅酒具叫做爵,已經不太流行了,太貴。跟玉杯、琉璃杯一樣,世家王侯才有留存,民間很少有。 劉襄坐在食案旁邊胡思亂想,下面的眾人已經喝到位,開始要唱歌跳舞了,所謂酒酣耳熱,載歌載舞,便是如此。 劉襄嘆了口氣,他得去跳舞了,漢代酒宴的禮儀規矩,這叫“以舞相屬”。 主人得起頭跳舞,然后邀請賓客接力,直到所有的賓客都跳一遍。舞蹈中還必須有旋轉動作,不跳舞或是跳舞但無旋轉動作的,都被認為是失禮的行為。 舉個關于蔡文姬他爹的例子。 曾經,五原太守王智,設宴給蔡邕餞行。喝得開心,王智給蔡邕跳了個舞,這是很尊重他的行為,跳完邀請蔡邕接力,蔡邕居然不給面子,拒絕了。 王智當場發怒,大罵蔡邕。并向朝廷誣告蔡邕心懷怨恨,對朝廷之前流放他感到不滿,蔡邕因此被迫流亡吳地。 所以說,漢代酒宴一定要守規矩,失禮可是要惹大禍的。 劉襄怕不跟大伙一起跳舞,冷了眾人的心。創業初期,要克服臉皮薄的毛病。 不管了,拋開臉面,跳就完了。 劉襄把袖子甩得亂飛,手舞足蹈,一邊旋轉一邊邀請賓客,眾人都來相隨,一時間群魔亂舞。 光跳舞不盡興,還得唱歌。 劉襄琢磨了一下,得給這些軍中將校畫畫大餅: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彤弓弨兮,受言載之。我有嘉賓,中心喜之。鐘鼓既設,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賓,中心好之。鐘鼓既設,一朝酬之?!? 唱的是《小雅?彤弓》,說的是王賞賜有功諸侯的故事。 唱完發現就閻柔聽懂了,其他人光知道捧場,在那瞎喝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