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付良每每想圓房而不得,心中不滿,又不能發,除了那一點,娘子對他也算是關懷備至,他一個讀書人,也著實不能顯得太在乎那一點,顯得多急色似的。 而已經被債主們催了兩回的付老娘覺得,已經是時候了。 她兒媳對她雖算不上好,但對兒子,她都沒話說。 新衣裳安排上,書冊安排上,茶水安排上,筆墨紙硯也是她提前安排上的。一切都井井有條,沒她用武之地。 但有一點很不爽,她從她兒媳婦手里要不來銀子。 每每她想問兒媳要些銀子,買些家用,兒媳婦拒絕的原因是,進京趕考在即,總要把銀子留出來,防止后續發生意外。 這借口很強,至少對付老娘來說很強,每每她都被這理由擋回去了,心里既罵兒媳小氣,又覺得兒媳心有成算,很會為兒子打算。 付老娘在酒樓做活每月也沒多少銀子,買買家用,雖不用再在兒子身上投資了,但剩下的真不夠還債的。 沒法子,她只能對那些要債的安排了一番。 要債的都是住在西街的,以前付家也是西街的。 他們看在付良會讀書的份上,在付老娘借銀子時幫了一把,但這些年下來,長年累月的,付老娘借的多,還得少,他們自己家中又不是多富裕,還是咬牙借了。 聽說付良要娶的是林大人家的姑娘,在付老娘又來借銀子時,付老娘說了,等兒媳婦進門,以前的和這次借的,都能一次還清,他們猶豫了片刻,又把銀子借出去了。 她們都是平頭百姓,住在西街的人家里能有多少家底,畢竟家里各樣都需要用銀子。 付良成婚后前幾天他們沒去要債自覺已經很夠意思了,但再拖下去,那就不行了。 這日,梁秋月正坐在屋子里爐邊烤紅薯,就聽到外頭吵吵鬧鬧的,不少人在木門外敲打,口中喊著什么,看起來氣勢洶洶的。 “何紅花,出來,把錢還了。”(付老娘原名何紅花) 梁秋月探頭看了看,跟沒事人一樣又坐了回去。 等周圍四鄰八舍的人都出來看熱鬧了,她再出去。 何紅花這會還在酒樓,她把債主們攛掇著去門口要債了,自己在酒樓里盤算著,等她回去時,兒媳婦應該把賬還完了吧? 雖然那些人在門口鬧,影響家中在周圍的名聲,但只要能把債務解決了,就是值得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