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胡海峰還是低估了這個年代國人對于外國的好奇和迷戀。 實際上整個九十年代初期,國內都處于出國熱階段。 很多人拼了命的想要去漂亮國淘金。 甚至結婚了的,都丟下老公孩子,毅然決然地出國。 在一年后還專門出了一部京城人在紐約的電視劇,更是風靡一時。 洋人的玩意就是好,洋人生活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曾經一度成為主流意識。 在這樣的認知下,有門路出國的人成為了別人羨慕的對象。 胡海峰開的西式快餐店,正好迎合了很大一部分國人的心理。 我去不了國外,還不能體驗一下外國人吃的東西? 這也是胡海峰堅持用刀叉作為餐具的原因,食物可以便宜,但是格調必須得夠。 他要讓所有人形成一個認知,他的啃得香就是最正宗的西式快餐店。 “太離譜了,這一天我連喝水的機會都沒有,總算完了。” 當最后一個客人離去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 孫大海累得癱倒在椅子上,胡海峰和周淑雅也沒好到哪里去。 不過對此周淑雅一點沒有怨言,反而心里踏實了不少,以今天的情況來看,店鋪開業非常成功。 胡海峰投入的錢總算沒有打水漂。 “你們知道今天接待了多少顧客嗎?六百一十三個,優惠卡回收了四百八十五張。” 周淑雅感慨地說道,可以說今天絕對是創下紀錄的一天。 在平山市沒有任何一家餐館開業能達到這種程度。 包括胡海峰都沒有想到能有這么多人,他一開始的預估是五百人已經是極限。 不然他也不會只買了五百把扇子,到最后沒有扇子可送,愣是用減免五毛錢作為補償。 “這錢怎么辦?用什么裝回家,散錢太多了不好整理。” 幾人準備回家的時候,周淑雅指著一個面粉袋子問道。 今天由于人數太多,收錢的時候,周淑雅也顧不得整理,就直接把錢塞到了用完面粉的尼龍口袋里。 “就把這個口袋拿回家就行了,店里也沒有其他更好的口袋了。” 胡海峰無所謂地說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