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還是太難了嗎? 朋子發現園子臉上浮現出汗水,緊皺眉頭。 “我們先說第一件,關于妃英理的部分,你認為小公生做的最為違和的事情是什么?” 第一次需要引導。 “英理阿姨......” 錢款嗎,不對。 園子內心否定掉,因為換成自己的話,能夠為家里掙得一份經濟,也會像公生這樣去做。 那么違和感來自哪...... 與小蘭的點點滴滴,所有的回憶全部過濾,包括第一次見面,之前總是躲著自己,小蘭抱怨弟弟,與妃英理有關...... “公生為什么會同意自己的母親與父親離婚,明明小蘭是反對的,為什么他會同意。” 小孩都希望父母不離婚,這樣就可以獲得美好的家庭與完整的愛。 所以這件事上,公生的行為是違和的。 鈴木園子發現第一個盲點! “沒錯,公生為什么會希望自己的母親離婚,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思考當時的公生是怎樣想的。” 真的很聰明,自己的女兒。 鈴木朋子以為還需要更加深入的去提醒,但現在不用了。 這是一個很難發現的特點,因為鈴木園子調查的事件只是粗略知曉公生有幫助母親還房貸,這是七年前的事情,而盲點則是在十年前。 “為什么......希望離婚......” 這里是真的違和,如果真的過不下去的話,分居不就可以了。 因為結婚再離婚的女性,踏足社會更加具備壓力,競爭力,輿論編排。 “不知道。” 無法理解,無論是感性的角度,還是理性的角度,這件事都無法理解。 園子看向母親朋子。 “很正常,因為公生所想更長遠。” 這就是差距。 鈴木朋子第一次猜到的時候,也被公生的思維結構所震驚。 因為那是結合心理學家的報告,加上社會結構與家庭結構兩種層次進行分析,才可以知曉的真相。 “仔細思考一下,妃英理在離婚之前的狀態,以及離婚之后的狀態。” 繼續引導...... 鈴木園子開始回憶,這是十年前的記憶,太長遠,不是很清晰。 “我記得那時候,小蘭每天都很開心,說英理阿姨在家里整理的很干凈,可是在離婚之后,小蘭說英理阿姨很忙,很久沒有去找她。” 這就是已知的部分。 但是,這部分沒有任何違和感,也沒有公生的身影。 “沒錯,這就是作為孩子的目光。” “單純的認為只要父親出去工作,而母親在家里做好家務,準備簡單的飯菜就可以了。” 所思之遠,超越世俗。 在霓虹整體社會機構為男尊女卑,無論是在戀愛方面,還是在家庭方面,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女性負責家庭的一切雜物。 從而也導致,霓虹女性無法脫離家庭,必須放棄夢想,必須忍受一切的煩瑣。 失去經濟自主的權益,演變為失去人格自主的權益,最后是整體的地位低下狀態。 “但是公生想做的事情,就是讓妃英理從現在的家庭之中脫離出來,不再被迫于家庭,開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自己所熱衷的事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