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然而這當中的緣故,仔細地說來,只有張士彥自己心里清楚其中的原委。 父親為一縣之主縣令,雖然張氏一族門楣高耀,奈何抵不過幾代人的荒廢,輪到張士彥父親這一代就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家道中落,徒留個門楣輝煌的過往,祖父母便將父親同當今朝廷皇后的遠方表親妹妹作為聯姻。 這段本就從利益和家族為出發點展開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悲傷,母親生下他之后的第二年,父親娶了妾室,那時年幼的他不懂為什么,一家人,只有母親顯得格格不入,融不進去他們的歡樂,父親同其他人都是其樂融融的氛圍,唯獨同母親在一起時,有一種拘謹的疏離感,但是卻偏偏做得一副“夫妻恩愛,舉案齊眉”的樣子。 他們從不吵架,也從不親近。 幼年的張士彥誤以為這樣的婚姻就是愛情,表面和睦,互相尊重,但是他從未看見過父親與母親有過親密的牽掛和思念。 為了母親家母的身份,父親也留她薄面三分,不敢寵妾過甚,家中女眷所有事宜還是母親說得算。 在他還沒有成功之前,他的身份只是縣令爺家的大兒子,權力地位遠在父親之下,父權的震怒,一直是壓在他心頭令人窒息的巨石。 對未來的不確定以及家中次子對他繼承地位的威脅性,這些事情總是驅使著他努力地想贏得父親的認可和目光,可總是事與愿違,父親不僅不關注他,還總是嫌棄他做得不夠好,壓制反駁他一切觀點和想法。 下一代一味的順從只會導致家道中落,而反叛才是拯救落魄家族的光明。 只有當你開始輝煌的人生了,迂腐粗暴、自以為是的父親才變得慈愛、溫和。 可是張士彥受夠了,受夠了這種以身份地位、名利權勢分高低卑賤的日子,他不想再考慮親人的眼色,也不想再繼續任何的愛都要付出代價,或者滿足什么條件才能獲得關懷的日子。 在遙遠的西北方,他背井離鄉,安定一方。。 悲涼地思念著那個不為他而死,卻因愛他而亡的女子,心里滿是說不完地苦楚,無地可放,設想過如果當初她沒有遇到他,現在應該輕松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吧,每每想到這些,他只覺得暮色漸涼,但是天卻是剛露曉色。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