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煤煙一起,本來就不太亮的燈泡在煙霧里變得昏黃昏黃的,學生就頂著煤煙聽課,有時候嗆的直咳,老師就把門簾打開,讓空氣流通一下,可是這樣教室里本來就少的可憐的熱氣又沒了,又得捅爐子讓火燒的旺些。 老師累,學生也不舒服,過的是冰火兩重天的日子,挨著爐子坐著的學生火烤的面紅耳赤大汗直流,東北孩子冬天都穿著厚重的棉襖棉褲,半節(jié)課下來棉襖棉褲都被爐子烤透了,那叫一個熱。 可是坐在墻角的孩子又離爐子太遠,一點熱氣也沒有,凍的手都拿不住筆,在滿屋的煤煙中哆嗦,如果放在后世,這學生肯定站起來問老師,我也帶了柴,為啥還得挨凍? 背柴這事,已經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從孫爹家大哥二哥上學的時候就有,一直持續(xù)到84年張興明五年級,不知道為什么學校通知停止了,從那以后再沒學生要背柴上學了,不過冬天爐子照生,煤煙照薰,一直到張興明小弟四年級,選礦廠出錢給學校蓋了教學樓,安裝了暖氣,爐子才退出舞臺。 冬天學生最喜歡的就是課間操了,和夏天正好相反,夏天最討厭的就是課間操,這完全是因為冬天太冷了,課間操可以出來運動一下,活動一下凍僵的身體。 那時候冬天的課間操,除了做第四套廣播體操以外,都會跑步,全校學生以班為單位,圍著操場跑圈,跑半個小時,所有人都徹底暖和過來了,有的流了汗,人人頭上都冒著熱氣,這時候才回教室上課,學生也就不冷了,能堅持到中午放學。 夏天的課間操是不跑步的,做了操就開會,講話,校長講了主任講,講任講完執(zhí)周老師講,有時候還弄個學生代表講,學生們就在底下站著小聲說話,等都講完了再看,隊型都亂了。 如果沒有會開,也沒有人想過講話的癮,那就是跳舞,學生們以班為單位從四列變成男女各一列,同排的小男孩小女孩四只手拉在一起,跟著大喇叭里的音樂跳簡單的舞蹈,記得那時候最常用的音樂是《金梭和銀梭》:太陽太陽,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銀梭,交給你,也交給了我,看誰能織出最美的生活,啦啦啦啦……,學生們男女生四手相牽,跳的像小兔子一樣滿操場蹦。 學生在學校還要勞動。 打掃教室擺桌子掃地拖地,這是每天都要做的事,剛開始還要給每一個同學擦桌子,后來流行桌布,就是一個白布做的四方罩子,每個學生回家讓家長做好,帶到學校蒙到桌子上,就不用再擦桌子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