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林安民笑了笑,畢竟無論怎么看,這個條約他們都不吃虧,又是打折,又是接受外匯的。 林安民也是吃定了英法不會破壞自己的貨幣體系,才同意這個大膽的想法。 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 為了戰后留存更多元氣,英法未來的采購一定會偏向于南華,這不是盟友的政治因素,而是利益問題。 這樣南華既能大筆大筆的賺外匯,又能刺激工業快速發展,而且還能以此為條件,換取技術和設備。 且,也能以加入戰爭為理由,讓英法承認華夏帝國的合法性,當然,不承認也沒事,拖就拖著唄。 劉一鳴知道,一戰進行的并不徹底,利益分配不完善,話語權更是依舊被把持,唯一的作用就是打廢了歐洲,給了美國機會。 一場戰爭把歐洲打爛,另一場戰爭才徹底將霸權從歐洲轉移出去,從而為分解志殖民體系創造條件。 戰爭引起的恐慌還讓許多歐洲的學者選擇離開歐洲,前往他處,可惜,只有部分法國人選擇來到華夏,劉一鳴想要更多! 等戰爭繼續下去,劉一鳴會在英法國內對華夏進行宣傳,加上各種工業品,相信還能吸引一部分學者。 …… “基本談妥了,如您所說,英法愿意在戰后分配上讓步,或者一些其他利益,但是擱置了承認我國這件事。” “他們希望我們以南華帝國和華夏兩個身份加入戰斗,并愿意提供兩份利益。” 林安民聳了聳肩,坐在沙發上。 “現在他們不急,我們也不用急。”劉一鳴搖了搖頭。 反正劉一鳴也只是把這當成一個借口,沒有這件事,還有其他事能拖著。 要是都同意了,加入進去也沒啥,反正不出兵就是,大不了刺激刺激日本人,讓他們動彈一下,借口不就有了? 劉一鳴準備在大戰第三年或者第四年再出兵,當然,第一站不是去歐洲,而是去沙皇俄國。 也不對,劉一鳴準備馬上就出兵,出兵30,組成一個團——觀察團,前往歐洲觀察一下情況。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先看看他們是怎么打仗的,不僅是德國,還有英法。 劉一鳴可從不認為自己和英法是一伙兒的,現在走到一起,只不過是為了利益罷了。 觀察個一年半載的,再總結一份“經驗”,回來訓練個一年半載的,差不多就能出兵了,當然,看情況。 如果沙皇俄國沒了就出兵沙皇俄國,如果沙皇俄國還在就從阿拉伯出兵,推到地中海沿岸。 提到阿拉伯,劉一鳴突然想起,溫斯頓好像在奧斯曼打了個大敗仗,是什么時候來著? “林海,把我的筆記本拿來,紅色書架上第二層的,全拿過來。”劉一鳴喊道。 如果他記得住,可能有記錄,希望還在。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