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精致的歐式桌椅,精美的刺繡軟靠,使餐廳顯得更高檔。 期間,并沒人對江凱問這問那,每個人也都知禮數。 快到十一點時,江嵐鳳帶著江凱的姑姑等人走了進來。李多金穿著灰色呢子大衣,挺直了腰桿,在最后面,像是個壓陣的人。 并沒寒喧,各自落座。 侈衣美食。美味佳肴。 城里人有城里人的文雅。 鄉下人有鄉下人的禮數。 也許都受改革改革開放的影響,腰包都鼓了,沒有誰瞧不起誰了。 江凱的擔心成了多余。 大山里的除夕,比縣城更講究一些。 除夕早上,爸爸媽媽早早地就起來了,準備中午團年的食材。 從記事起,林海媚就記得,媽媽在做年飯之前,必先在灶屋門背后燒點冥紙,說是迎接先祖們回家過年。 媽媽燒了之后,再洗手準備做年飯。 最麻煩的是燒豬頭。爸爸用燒紅了的火鉗,用力鉆進豬耳朵,眼睛等溝壑。一股股濃煙冒出來,帶著肉香味。然后再燒表面豬皮,一番操作下來,豬頭燒得像一大個黃中帶黑的大花臉。 爸爸把豬頭放進大鍋里,浸泡軟皮后,用菜刀把它刮洗干凈,再燉煮。 兩個小時燉好后,爸爸吩咐媽媽,“桂花,切個豬耳朵,切點豬聰聰,豬舍頭切片,用三個盤子裝好“。 爸爸帶上兄妹四人,去奶奶的墳頭,祭祀奶奶。 “你們幾個從大到小依次跪拜磕頭“,爸爸燒完冥紙,自己先跪了。 跪拜,一種前傳后教的懷愐。 回來之后,林海媚就要幫媽媽主廚。會炸很多的魚,排骨,酥肉。 半鍋油燒得滾開,媽媽站在灶前,不斷地往鍋里放酥肉,排骨。油熱熏得媽媽的臉通紅。 “二丫,端到過路屋內,滿了“,林海媚端過去之后,會拿上一塊炸排骨, “媽媽,好香啊“! 媽媽用筷子夾了一塊魚給燒火的林詩芹,“嘗嘗,看炸好沒得“? 媽媽炸好魚塊后,就是各種炒菜。酸蘿卜炒雞塊,是永遠吃不膩的一道菜。麻辣中浸透著雞肉的醇香,酸爽可的蘿卜條,也裹著雞肉的香味,每次都會吃光缽底。 中午兩點左右,年飯做好了。滿滿的一大桌,筷子都沒地方放。 爸爸喝著小酒,藏不住的幸福在嘴角張開。媽媽依舊招呼吃菜,生怕哪個吃少了。 歡樂的笑聲,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飛上雪之山巔。 城里面團年,一般都是晚上。 木直家里也是這樣。爸爸早上去買新鮮的食材,媽媽在家收拾遺漏的衛生。 臨近中午,吃點便飯,才開始做年夜飯。 城里人講究新鮮。菜樣多,量少。但家家戶戶也會炸魚和酥肉。 魚都是池塘養的,很香,剛炸好就吃上一塊,帶著高熱的鮮香,令人停不下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