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一開始原始農業的產量高不到哪去,所以必須依舊搭配其他生計來補充自己的營養,才能避免完全依賴農業導致餓死。 人類學中將食物結構里農業產量低于6成的生計都稱之為混合生計,明朝晚期的女真人部落就屬于典型的混合生計。 與此同時隨著原始農業的萌芽,人群也從原先的流動逐漸走向定居,過渡態有一種階段就是季節性固定遷徙。 即雖然他們依舊會固定時間遷徙,但并不是朝著很遠的地方遷徙,而是只在幾個固定的地方來回遷徙。 甚至為了省事在離開之前,會直接將不易搬運的陶器埋在房屋下,等下次重新回到這里居住的時候,就挖開泥土把陶器給取出來繼續使用。 隨著對農業的掌握程度越發純熟,當飲食結構中60%來自農業時,便會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 歷史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也被叫做仰韶時代,原因嘛一方面是因為中原中心論,另一方面則是仰韶文化至少在前中期時,確實是這個時期東亞最為強勢的文化。 仰韶農人率先實現了人口爆炸,從而開始向四面八方適合開墾農業的土地遷徙,尤其是那些舊石器時代不適合居住,但新石器時代滿足居住條件的地區。 雁北區和甘青區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仰韶農人開墾從而出現高復雜性文化,使得當地也出現了能被識別的地域文化。 其中那批向甘青區開拓的仰韶農人,象征著漢藏語系在考古上的分離,也即是說他們屬于藏緬語支使用人群的祖先。 這群人基本上是在廟底溝一期時西進的仰韶農人,經過藕斷絲連的石嶺下文化后,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西北彩陶文化誕生標志正式分離。 至于留在中原區的仰韶農人,能夠根據早中晚劃分為3個時代,分別是仰韶早期的半坡文化,然后是仰韶中期的廟底溝(一期)文化,最后是仰韶晚期的西王村文化。 即便是鐘善澤這個不懂東亞新石器的人,對半坡這個名詞都記憶猶新,因為曾經他上初中的時候,新石器時代只介紹半坡和河姆渡兩個文化。 仰韶文化確實對后世影響深遠,可與它在教科書中并列的河姆渡文化,相對來說就顯得不是那么能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