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黨派林立-《滄海紀》
第(1/3)頁
不光是涼國,應該說人族歷朝歷代的朝堂之上都是一副黨派林立的景象,就算是遠在東大陸的靈族與地族內部,也是三兩結黨抱團的,只是形式有所差異罷了。
同鄉,同窗,這些都可以成為抱團的理由,原因無他,要想在過獨木橋似的官場上爬得比別人更快,爬得比別人更遠,除開要得到上頭的賞識和提拔之外,同伴的臂助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單獨一人,就算你本事再大,都難以成事,故而不管文官還武官,一旦進入這座別樣的江湖里,都會抱團在一起,這樣既可以避免被無形的暗流悄無聲息地吞噬,也可以成為阻擋那些可以翻江倒海的大魚壓迫的籌碼。
簡單的,如文官之中頗負盛名的江州黨,便全部是由出身江州的官員所組成,涼國六州,江州歷來受到的戰火紛擾是最少的,同時也是享譽整個南地的魚米之鄉,江州內部,文風鼎盛,家學盛行,從江州走出來的文人,從數量上來說,是最多的,江州黨在朝中的勢力自然龐大無比。
這就是四位皇貴妃之一,德妃一脈的天然臂助,何家貴為江州的第一豪門,家學即是國學,其家族中人不是在江州本地為官,布政一方,就是做著學堂的教書先生,傳授經義,這些江州黨的官員,又有幾個敢說沒受過何家一絲一毫的幫助?
更遑論在江州內部,這些個連皇權都不放在眼里的高傲世家,向來都是彼此通婚,整個江州世家完全就是一塊以何家為首,水潑不進的鐵板,不然何貴妃的親哥哥不過區區一個禮部侍郎,如何能成為江州黨位內高權重,堪稱領袖人物的黨鞭?
黨鞭這個詞起源于東大陸,算是舶來詞,鞭從字面意思上來說便有以鞭子驅趕的‘鞭策’之意,與其職位有共通之處,顧名思義,黨鞭就是驅使黨派內部的人,使之往一個方向努力,有監督鞭使之權,位高權重,堪稱一個黨派的領袖。
只是涼國朝廷一直有刻意打壓江州黨,朝中占據高位者,幾乎無一人是江州人出身,一部尚書,基本上就算是江州出身的士子所能走到的盡頭了,這也讓江州出身的這些人頗為不忿,故而在江州黨內部,有一批人主張力保大皇子和四皇子上位,不然江州人永無出頭之日,當然,這種可以稱得上是大逆不道的話,也就在江州黨內部傳一下罷了。
勢力還要在江州黨之上的,便是蘇皇后的父親,前任中書令蘇孺文的門生弟子們所組成的蘇黨,蘇孺文在朝為官數十載,門生弟子遍布天下,當年還曾為科舉主考官十年,這期間中榜的士子,其實都可以算是他的半個門生,哪怕現在已經告老還鄉,離開了朝堂,但是影響力絕不會因此而減少,顧蒼能這么快地嶄露頭角,少不得這些蘇黨人士的幫助,尤其是現在有勢頭正熱的太子顧蒼作為名正言順的主心骨,蘇黨內部這些年是越加的凝實,十分團結。
同樣的,在朝廷的武官之中,出身幽州軍系的幽州黨便是三皇子顧黎的天然助力,許家從涼國建國尹始,便開始擔任幽州的兵馬大元帥,世襲一等柱國公,這么多年過去了,這些幽州出身的武官,又有哪個敢說跟許家沒有一點關系?
這些就算是朝堂上一個基本的局勢,不過這些年顧蒼勢大,文官內部大半都心悅誠服,不少人甚至都視之為涼國未來的中興之主,是必然要帶領涼國北上,鑄就萬世根基的天命之子,這惹得江州黨內部都分為了兩派,大多數人現在都已經轉為了支持太子顧蒼,文人嘛,脾氣最臭,但是一旦身心都被折服,也倒戈得最快。
尤其是朝廷這些年故意把世家出身的官員外派,轉而大力地提拔窮苦出身的士子進入京城任職,這幫人雖然也是江州出身,但卻沒有世家那種狹隘的觀念,倒戈的人中,這種人占了九成。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新乡县|
抚顺县|
阜城县|
罗平县|
兴安盟|
鹤峰县|
南溪县|
高邮市|
九江县|
凤山市|
商洛市|
大同县|
宣威市|
汤阴县|
连云港市|
嘉兴市|
宜兰县|
格尔木市|
苗栗县|
唐河县|
周至县|
博湖县|
通许县|
田东县|
柏乡县|
安吉县|
西昌市|
任丘市|
庆安县|
衡阳市|
临泉县|
禹城市|
崇州市|
青铜峡市|
偏关县|
佳木斯市|
永春县|
辽阳县|
治多县|
长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