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四十) 不,花團錦簇亦配不上李白的仙氣和瀟灑。 思來想去,依舊是謫仙人三字最匹配。 李太白,不僅是為這盛唐萬千氣象增加仙氣的謫仙人,更是詩道獨樹一幟的存在。 大唐的謫仙人。 詩道的詩仙大人。 潁陽山居,元丹丘,岑勛,李白,三人坐于一堂,風格迥異。 元丹丘是世外之人的清凈,岑勛是世家子優雅,李白則是隨意散漫。 “太白寫詩數百,錦繡文章,不知太白次次酒醒后,是否還記得之前寫下的詩?” 元丹丘跪坐邊煮茶,邊淡笑著開口詢問。 語氣輕松,似是嘮家常。 李白挑眉,頗覺這是個好笑的問題“我為何要記?!? “那些詩篇,是我當下心中所想,口中所述,暢快出口,如同飲水說話?!? “這天底下哪有人刻意記自己說出的話。” 詩,于李白而言,是他的表達方式。 聞言,正在翻閱元丹丘所藏道家典籍的岑勛忍不住失笑。 李白這性情,一如既往的坦蕩直白。 若非他與李白相交莫逆,深知李白性情才華,恐怕會覺得李白這是在赤裸裸的炫耀。 因為相識,便會知李白根本無需炫耀。 李白就是在簡單的陳述一個事實。 沒有居高臨下,沒有盛氣凌人。 “你之詩才,驚天地泣鬼神,秀口一吐,便是流傳千古的佳作?!? “后世學子研讀你的詩篇,怕是會驚嘆于你瑰麗奇妙想象的同時,更傷腦筋。” “不背,是損失。” “背,是煎熬” “若方才問答能流傳于世,學子們恐怕會恨你恨的牙癢癢。” 半是敬佩,半是糾結。 岑勛合上書,熟稔的開口。 李白笑的肆意,劍眉飛入鬢角,一派風流恣意。 “心結解了?”元丹丘似有所問。 他和李白相識于巴蜀,二人坦誠相待,無所隱瞞。 他知李白性情,也知李白志向。 可,出于對李白的支持,當時在華山,他還是極力舉薦李白。 他也知曉,李白的性情與官場格格不入。 這些話,又不能言明,須得李白親歷。 本以為,兩相矛盾,李白得掙扎困頓許久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也許,一生都不得解。 很多人,在掙扎和猶豫中,會越陷越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