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眾生認為,浩瀚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有其最基本的運行邏輯。 或者可以說。 無論從科學、哲學、宗教、魔法、超能還是修仙練武等等或常規或超凡的路線出發,甚至僅僅只是從‘天要下雨地會坑洼’這種普羅大眾最樸素的認知角度去觀察和理解世界,眾生最終都必然會得出一個結論——大千萬物內一定存在著某種底層運行規律,或可稱基本法則框架。 簡稱為,規則模型。 而無論規律還是法則,其本質就是在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具有普遍性形式的必然會穩定和反復出現的種種關系和聯系。 在藍星的古代,古典科學家們就曾通過【觀察-實驗-推理-驗證】這一過程,去試圖理解和描述自然界中種種真實事物其存在的速度、位置、質量等等切實擁有的物理性質,并認為這些性質是絕對的確定的,無論有沒有人觀測,外部世界以及存在于其中的萬般事物都會遵守某種法則持續運行,而且萬世不移。 在哲學理論中,這被稱之為【實在論】。 在吞噬了上千個文明后,穆蒼也對所謂‘智慧文明’和‘技術’這兩個概念,逐漸產生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與認識。 他認為,所謂的智慧文明,本質上就是一座由許多個復雜小系統組成并能夠不斷變化且無固定形態的巨型復雜系統。 技術,無論是常規意義上的所謂科學技術,還是促使自身及族群產生進化的所謂功法,在本質上則都是迫使自然變為智慧生命想要的形態的力量。 智慧文明作為技術文明的基本特性,即是擁有著技術與自然規律的對立統一性。 而在這些文明堪稱浩如煙海的‘知識’信息中,穆蒼也有‘看’到。 在過往的無數萬年里,遍布在茫茫星空各處的各方文明各個族群包括藍星人類中的一位位古老哲人和先賢們,一直在反復爭論并嘗試確定出……宇宙萬物的‘現實’與‘實在’的具體特征與性質。 最終,他們總結出了四個相對完善的規則模型特質: 第一、它是容易歸納并理解的。 第二、它包含的可調整元素是較少的。 第三、它和所有現存的觀測事實一致符合。 第四、它能對未來可以發現的觀測事實做出詳細的預測和預言。 比如某種物理理論,就是將相應數學模型和一組將這個模型與觀測事實聯系在一起的規則模型。 名為【人類文明】的巨型復雜系統,就在這套看似穩如泰山的規則模型特征體系指導下,不斷去發現外界種種自然規則模型、不斷總結計算出一條條定律和理論、不斷制造出一件件各具功能的工具,從而不斷推動文明一步步發展,最終踏向太空,涉足茫茫宇宙。 但遺憾的是,就像歐羅巴大陸曾經有某座城市禁止人們將金魚養在球面魚缸中,因為認為這會使金魚從這樣的魚缸里向外看會得到歪曲的影像一樣。 實際上智慧生命也并不能確認自己感受到的外部世界,就會比球面魚缸里的金魚感受到的更真實。 因為智慧生命自己是無法將自身從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里排除的。 智慧生命的認知是通過感覺、思維、推理來產生的。 譬如人類,其對外界的認知就不是直接產生的,而是通過球面魚缸那樣的東西——【人腦的解釋結構】來塑造而出的。 人類從沒有切實的見過電子、質子、中微子;也沒有見過一塊磚頭的內部,即便把磚頭砸開,看見的充其量是磚頭另一個表面;亦沒有見過藍星和太陽的內部到底是何模樣。 沒有任何事物能保證人類見到的就是真實的。 尤其是在量子力學顯示出各種不確定性,以及【概率】在現實世界中的活躍性之后,想要繼續堅持【實在論】就愈發困難,甚至顯得很沒必要。 當然,雖從球面魚缸里看到的世界和人平時看到的不同,可仍然能總結出運動的規律: 即,將外界的直線運動全都表述成曲線運動,建立一套新的坐標系,只是比人平時的理論更復雜一些。 換而言之,假若按照全息宇宙理論思想路線去思考,也就同樣可以認為周圍的萬億光年時空,可能僅是一個龐大高維時空在邊界上的虛幻影像。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智慧眾生在宇宙中的狀況,就完全不會比金魚在球面魚缸里的狀況好到哪里去。 這也就引申出一個可怖的事實: 那就是智慧生命無法證明或證偽世界的存在或真實性。 也沒有任何事物、力量、他者可以保證,無窮智慧生命觀察、實驗、理解并總結出的任何一條宇宙規則……是真正正確的。 更沒有任何存在能夠保證,宇宙中真的有什么規則。 或者說,即便存在規則,亦無法保證它的‘保質期’會有多久。 就好像從前人類一直認為藍星的重力加速度是九點八米每平方秒,可隨著火箭離開星球,越飛越遠,這個數據卻在不斷變小。 接著到了工業時代,自認為科學昌明的藍星人類認為,這個世界的每一天從早到晚都必然會經歷二十四小時。 可實際上,在數十億年前的藍星上,一天時間經歷的小時數只有后來的三分之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