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唐貞觀十三年。 長安城,皇宮。 一層層秦磚漢瓦,紫柱金梁,富麗堂皇,極盡奢華,這便是大唐帝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大朝正宮--大明宮。 大明宮正殿當中,魏叔玉與三十余名學子,正在接受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殿試策問。 李世民身穿一襲大裘冕、頭戴翼善冠高坐于龍椅之上,底下還靜坐著四五人,分別是房玄齡、長孫無忌、程咬金等一眾肱骨大臣。 “制番之策。”李世民雙眸看向底下三十余位學子,緩緩的說了四個字。 大唐初建,現在國內看似政治清明、社會秩序安定,實則有諸多外患。 西南有吐蕃、正北有回鶻、最西北還有西突厥,這些蠻夷,反復反叛,始終威脅大唐的安定。 故而,李世民在殿試上,給出的策問便是如何制番。 大明宮正殿底下三十余名學子,稍微思量了片刻,便有一人走上前去,雙眸露出濃郁戰意,憤恨不平,“陛下,我大唐乃天朝上國,近些年武力軍備豐盈,異族若有異心,大軍出征,鎮壓即可!” 程咬金聽著武力鎮壓,著實來了興趣,雙眼放光,“不錯,不錯,這位學子不錯,跟俺想的一樣。” “嗯?”李世民隨即瞪了一眼程咬金這個滾刀肉。 程咬金不由縮了縮脖子,“陛下,您說,您說。” 李世民聽著第一位學子提出的武力鎮壓之策,雙眸里不由露出了失望之色。 一旁房玄齡、長孫無忌更是微微搖了搖頭。 大唐初立,陛下賢明,雖開創了盛世,但哪里經得起大戰? 大戰打的是錢財糧以及民力,消耗巨大,若是勝了還好說,敗了便是動搖國本! 戰爭,是最后的手段! 李世民緩緩閉上了雙眸,不語。 底下言戰的學子講完自己策論之后,便退了回去。 片刻之后,便有另一名學子走上前一步,恭敬行稽首禮,“陛下,學生以為和親之策,乃是穩定我大唐之國策!” “哦?”李世民本來是閉目沉思,此時聽著和親之策,也有了興趣,發出聲音,示意其繼續說下去。 魏叔玉見著這個走上前的同窗,倒是有一絲絲印象,好像是姓陳,僅有印象,并無交集。 隨后魏叔玉不禁搖了搖頭,“終究是歷史的局限性,求穩就要和親……” 陳姓學子得到李世民的肯定,面容變得認真嚴肅,頓了頓語氣,繼續道:“和親之策,能夠穩定我大唐與吐蕃的關系,促進兩國交流,規避戰爭……” “以昭君出塞為例,漢元帝將昭君許配給呼韓邪單于,便給大漢與匈奴帶來了和平、安寧和興旺,穩定的大漢王朝!” “大唐初建與大漢初立何其相似?和親之策,能夠規避戰爭,同樣能為我大唐帶來和平、安寧與興旺,能夠促進我國農業、人口、經濟發展,實乃利國之策也!” 陳姓學子濤濤不絕,口若懸河,引經據典,分析了和親之策,對于穩定大唐的利益,水平是要比剛才那位主戰的學子,要高出不知多少。 龍椅之上,李世民聽著陳姓學子的和親策論,臉上不由微微點頭,“不錯!” 李世民作為弒兄囚父的典范,最期望的便是讓大唐鼎盛,為自己洗脫這個罪名,和親能夠穩定,則是切中李世民的心思。 一旁,房玄齡、長孫無忌臉上也露出微微笑意,“是啊,大唐初建,需要的便是穩定,長治久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