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背土的騎軍兩側及后方則是以弓箭為武器的騎軍,他們要為前軍提供一定的弓箭火力壓制以減輕壓力,同時他們需要通過自身的沖鋒,將前軍鋪就的土坡壓牢以保證后續騎軍突入通道的順暢。 最后面的騎軍則是手持長矛,腰佩彎刀的突騎軍,他們是騎軍真正的搏殺主力,負責突入壁壘,斬殺敵軍。 當然,偌大的丹水壁壘防線,能給騎軍快速沖擊的地方少,更多的是不適合騎兵突擊的丘陵地區。 在有丘陵起伏的地區,趙軍部署的則是一個個的步軍方陣,若說騎兵是用速度規避弓箭,那么步兵則只能依靠起伏的地形規避一些箭矢打擊。 什么利用植被、樹干躲避? 半人以上的植物,無論喬木灌木,早被秦軍在三年的對峙中砍伐一空了。 靈活的蛇皮走位是趙軍步卒唯一的辦法,畢竟弓箭雖然也算是曲射,但到底不好射擊反斜面的趙軍。 當然,若是反斜面不多的地區,仍是速度為王。 無論如何,趙括給下頭的命令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盡快趕到壁壘之下! 進攻的趙軍步軍陣中,最前面的毫無疑問是兩排的盾兵,皆一手持有長盾,另一手則握著制式佩刀。 盾是由木質的底芯制成,上面蒙上一層浸潤過油的牛皮,四周再以鐵皮固定,中間又鉚釘加固,鐵皮加鉚釘的設計讓箭矢很難釘在盾面,更難以穿透,而大且厚重的樣式給予了盾兵最大的防護。 當然,防護上來了,攻擊力也勢必有所削弱。 如此厚重的盾牌,幾乎將士卒的行動力給死死地限制住了,一柄長刀足夠他們防身之用,甚至到了危險關頭,盾兵會棄刃保盾。 好在,盾兵的作用本就是為了保護后續的兵種而已。 防御之后,定然是進攻之卒。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