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付出了上萬條性命之后,趙國大軍終于抵達了丹水西岸。 而這樣小的代價,已經大大出乎趙括和一眾趙軍將領的意料。 沒錯,上萬人的這代價確實不算大,至少沒有達到趙括和廉頗所預想中那般的大。 其中自然有截斷丹水,加快了大軍渡河效率的功勞,也有晨間薄霧導致秦軍最強的弓矢,沒能發揮出最大效用的功勞,或許也有趙軍將士們悍不畏死地沖鋒陷陣的緣故。 然而,趙括心中清楚,其中最大的功勞恐怕還是秦軍高層。 截斷丹水的舉動能不能瞞過秦軍,顯然并不太能,尤其對面的主將還是久經沙場的白起,即便是枯水季,也不會不注意丹水水面高低的情況; 晨間進攻、甚至是夜間的進攻,秦軍都應該有從容面對的預案才對,雖然今日秦軍的應對不可謂不快、不當,但顯然是未盡全力。 事實也與趙括想象的差不多。 面對密集的秦軍箭雨,河面上趙軍被壓制得抬不起頭來,能沖上東岸的連一半都不到,攻城器械等輜重更是想都不要想,若繼續打下去,恐怕連壁壘都摸不到,丹水便要成為趙軍的墳墓了。 王龁和贏摎透過朦朧的霧氣,看著遲遲不能上岸的趙軍,都有點著急了,幾次都想讓箭雨慢點兒放!把趙軍直接給壓回去了可咋辦啊! 好在,趙軍之中也不乏勇將,在這些校尉的帶領下,趙軍的先鋒終于踏足丹水西岸,而新的挑戰也隨即擺到了雙方的案頭。 最先一批登上丹水西岸的趙軍隊伍是騎兵和他們所馱著的弓兵隊伍。 一到岸上,弓兵隊伍便被放下,三五成群的弓兵很快糾結一起,在各自伍長、什長的帶領下,迅速地調試好弓矢。 一邊調試這弓矢,一邊又在校尉的指揮下,迅速地組成了方陣。 而此時,秦軍的箭陣正呼嘯著穿過他們的頭頂。 剎那間,他們的身后響起了下餃子似的落水聲。呼嘯的箭雨便是最好的催促,不待第一聲慘叫聲從背后襲來,弓與箭已經分別拿在了手上,只待指揮校尉的一聲令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