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撫琴而歌,并非甄澄學會了曲蕓的本事,而是她想起了曾在古神夢境中見識到的那條龍女,有感而發,想要試一試自己升華后的極限所在。 “舊日錯失鄉路,逐命巧歸緣處。再見曼陀花,一痕沙?!? 上闋中表面上, 所道是甄澄自己的親身經歷。 當初世界滅亡之時,自己稀里糊涂就被拉去了血燭堡。此次卻只因做著課程實習,便又莫名其妙回到了故鄉,宛若命中注定,落葉歸根。 而舊日如曼陀羅花般絢爛的世界,如今已是滿目瘡痍,如砂礫破碎荒蕪。 在第二重含義中, 甄澄用戲謔的手法, 巧妙嘲諷了大棋盤上,自己乃至萬千眾生如棋子般被肆意玩弄,卻毫不自知窘境。 其中的諷刺,盡在“失”與“巧”兩個字中體現。 一條歸鄉之路,這是人能弄丟的東西么?若非遭人算計層層迷惑,世人又怎能“失”了鄉途? 接下來的“巧”就更有意思了。 一路走來,甄澄為了拯救故鄉世界,時刻追逐著“命運”在數萬年前的布置。到了最后,卻發現一切又回答了起點。 “緣處”是因緣所歸之處,是冥冥中的巧合。同時,也是諧音“原處”,暗指回歸自己的故鄉世界。 但只要是稍微了解甄澄一路走來的經歷,是個人心里都清楚其中哪有什么巧合? 一切的“巧合”,一切的“命運”,不過都是上位者彼此博弈引發的余波。那是曲蕓與至高神圣裁判團以諸天萬域為盤,在育成法上的較量。 所以明白了這些,再去看那如曼陀花般曼妙的世界,也無非是那天地大盤上的一痕無名沙礫罷了。 曾經的執著, 拼上性命的戰斗與探索, 流過的漢,淌過的血,皆是無足輕重。 但甄澄真正所感慨的既不是曲蕓故弄玄虛,也不是“命運”包藏禍心,而是眾生少了眼界,被他人意志任意擺布的可笑實情。 所以,便也有了最后的第三重含義。 曾經迷失了歸鄉的道路,追隨著自己的命運,回到了因緣之所。 但這里的逐命,卻不再是指追尋化身“命運”的裁判團,在迷霧中迷茫前行。 而是明確指向了血燭堡。那里是她天命所在,是她成神之所,也將是她未來的方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