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秦老師,好像樂隊還是在聽方伯伯的指揮?!? 幾個大人知道王小虎想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孩子只是單純的表達了音樂進行時的當下,可這話也似乎又在提醒他們再回頭看看。 沉浸在鋼琴的柔情蜜語里,小米老師再回頭重溫了一遍從第一樂章奧開始到現在,接著笑了笑,大騙子。 X老板也后知后覺的明白了他連續兩次掉進了李安為所有人編織的陷阱,也不禁的笑了笑,辛虧辛虧他來了,真心的。 鋼琴前,沉浸在行板演奏中的李安老師在彈至他認為最甜美的段落時露出了一個淺淺的微笑。 這個微笑沒有導播的特寫,臺下能看清的人也幾乎沒幾個。 但他確確實實的是笑了。 他為這甜美的音樂而感動,為能夠在這樣的舞臺上演奏這樣的音樂而感到幸福。 或許是有一些設計的元素在其中,從第一樂章開到開始到現在,李安并不否認他動了一些心思。 第一樂章他甚至犧牲了一部分最容易讓演奏家出彩的華彩部分,就是為了制造出三次強烈的情緒轉折。 讓觀眾們以為音樂會以某種方式發展下去,結果發現面紗背后是另一層面紗,如此三次。 第二樂章他神出鬼沒的出現在音樂每一個角落,時而為鋼琴聲部,時而為指揮,時而只是眾多聲部中的普通一員。 結合第一樂章他的三次把戲,他讓觀眾們在這里始終無法定義他在這部作品中的位置。 也就是無法定義鋼琴的位置。 也就I是無法定義這首鋼琴協奏曲。 也就是無法定義這首鋼琴曲的作者。 最后他希望通過利用自己的樂思和演奏技術讓觀眾們從一種刻板印象中先走出來—— 暫時不要再對勃拉姆斯這位作曲家在給出什么定義。 或者他想說的是,勃拉姆斯不需要任何人來定義。 此刻正在演奏的他并不知道臺下乃至各種屏幕前的觀眾有幾人能聽到他的表述。 或許他這種隱晦的表述本身就如同勃拉姆斯的音樂如出一撤。 李安如此處理的的目絕不是為了讓觀眾看到他的特別之處。 如果觀眾們能從他的樂思中感受到他的強烈意愿,順便再說說一句這哥們真的很不錯,那他對此當然會非常開心。 如果沒有,那他也不遺憾。 聽眾是自由的,他的藝術也是自由的。 雨果在一篇序言中提出了關于藝術自由的兩個概念。 一為理念藝術,一為夢幻藝術。 李安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很妙。 用音樂作品而言,理念的藝術便是大家所熟悉的貝多芬的晚期創作或是巴赫賦格的藝術,這都是藝術的巔峰。 古典時期是一個理念藝術為主導的時期,在貝多芬之后,既然頂峰已出,后人也只有思辨一途。 在音樂方面,恰恰有點像是從追求理念藝術轉向追求夢幻藝術。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個偉大的音樂家誕生了。 從肖邦到瓦格納再到馬勒,音樂中的夢幻藝術急劇裂變繁衍。 人們從理念藝術的陣地古典主義出發,走向了一片全新的夢幻世界。 內心的敏感被自我中心取代,音樂中所有的一切都像是開了加速器。 產生,分化,由獨立發展,最終反客為主,將音樂的藝術焦點從關懷轉變為放縱。 然而這個時候有誰注意過角落里的勃拉姆斯。 作為古典主義最后的捍衛者,在那個時候,勃拉姆斯的一切都顯得太過太過普通。 但誰也無法否定,勃拉姆斯的藝術也是自由的,就如同李安指下的第三樂章。 總有人會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聆聽任何一首音樂。 比如餐館家的女孩。 只聽著這一顆顆充滿詩意的音符,便足夠她找到精神世界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