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方永波:“好,但凡你有一點問題,你請。” 樂團眾人起哄,“好好好!” 一旁李安再次感受到了這支年輕團隊的活力,真不錯。 笑鬧片刻,方永波雙手一拍,猶如一道晴空霹靂,“干活。” 接著雙簧管首席吹響一聲,接著所有人都拿起樂器。 對音一開始,金色舞臺的感覺不就出來了。 “來,”方永波邀請李安去觀眾席,“我們先聽聽。” 兩人來到第七排坐下,李安放下書包拿出樂隊總譜。 這時樂團對音結束。 李安正琢磨著是方永波怎么也下來了,他正想著,只見所有樂手都看向林清風。 原來如此。 下一秒,林清風架琴,弦樂組全部成員跟著做演奏預備動作。 一吸間,隨著林清風微微擺動的腦袋,莫扎特k414第一樂章樂隊部分開始。 柔美的第一小提聲部琴奏響主部主題,第二小提奏三度音,低音弦樂和聲鋪底。 剛才和方永波搭腔的貝斯小伙此刻也嚴肅起來,手下連續的四分音符嗡嗡作響,像定海神針一樣扎在流動的旋律中,控制著音樂的速度,并賦予音樂前進的動力。 漂亮。 李安心中贊嘆,只是如果開頭的速度能再快一點就好了。 - 指揮對于一支樂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指揮,就沒有樂團。 這句話要是放在十九世紀之前,肯定會被人噴死。 因為那時指揮的作用更多地是充當節拍器,是一種讓音樂穩步進行的真人節拍器。 而在那之后,指揮漸漸消失,直到一百多后才又重新出現。 這是一個神奇地進化過程,指揮們先是消失,然后隨著樂團越來越復雜,又重出江湖。 對此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讀讀亞當卡斯的十八世紀的樂團,這里不再贅述。 總之在演變到今天,指揮就是一個樂團當之無愧的C位,靈魂人物。 樂手們秉持著指揮的意志,用手中的樂器為指揮沖鋒陷陣。 李安早已通過齊國娟了解到方永波開始排練k414的樂團部分,所以此時耳邊的樂隊部分就是方永波對于這首作品各個方面的綜合理解。 李安可以從中推導出速度、樂句劃分、節奏和重音位置。 這與兩人之前交談所不同的是,那時兩人聊的是鋼琴部分。 現在是樂隊部分。 聊鋼琴部分時,兩人相談甚歡。 樂隊部分嘛,李安覺得兩人可能會發生一點分歧。 所以怎么優雅而不失禮貌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李安還是沒有十足的底氣,盡管秦勇給他打過氣。 就在演奏即將進入尾聲,“怎么樣?”方永波的問題打斷了李安的聆聽思緒。 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李安直接開口回答:“方指,第一樂章的整體速度我想再快點。” “嗯——”方永波點點頭,很明顯,嗯只是一種思考,點頭的動作也只是表示我了解了。 方永波陷入思考,李安話一出口整個人反倒輕松了。 片刻。 “說說你的想法。”方永波覺得這個速度剛剛好,如果再快的話,那么整個三樂章都要進行調整。 調整當然沒問題,但前提是李安必須能給他一個有說服力的理由。 每個人演奏者和指揮都有自己對莫扎特的理解,李安非常能理解。 他的想法是:“方指,您先看這里。” 李安直到主題副題之間的過渡段,“這四個小節的和聲是連續性的,最后從屬回到主接副題,這里我在開始練習的時候并不順利,總是容易彈出一種終止的感覺。” 方永波又點點頭,這次的點頭是認同,因為他也在這里出現了一點點小障礙,也就是說到這里為止,兩個人對音樂分析的路線是一致的。 “說下去。” 李安接著往下分析:“但是這里是一個需要突出的樂句,它不像是那種忽然移調或是有重音強調給人預期中的和聲模進,可從屬回到主的回歸感就會給人一種定式感覺。” 一頓,“所以我想有沒有這種可能,既然和聲框架是固定的,那么我們能不能讓這一段脫離原有的速度區。” 方永波接過話:“用速度推進,強調一個可以預期,做出一個驚訝的戲劇效果。” 這種處理方式方永波當時有考慮過,但是怎么催,這可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所以思來想去決定這里的速度不變,到了副部再用分句的強弱互動來搭起整個段落的橋梁。 剛說完,他就見李安搖頭,不由先是詫異,然后投好奇目光,“你的意思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