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個帶著渴望從波恩來到維也納的年輕音樂家,初入社會,面對一片繁花似錦,想要證明自己,可以理解。
他努力創作,但并沒有立馬得到風潮的青睞。
隨后便是八年蟄伏,或許每一個成功背后都離開這樣一段時期。
必須停下一會兒腳步,才能看清前方的道路。
在第七首之前,人們只是看到了一個鋼琴技術高超,但在作曲方面還顯生澀稚嫩、作品中不時出現海頓莫扎特影子的路德維希。
直到第八首悲愴。
這首以獨特戲劇效果著稱的鋼琴作品一經問世,路德維希化身貝多芬,在藝術之都擁有了一席之地。
從1792到1800,八年隱忍,八年奮斗,隨著月光降臨,三十歲的貝多芬成為了維也納公認的音樂大師。
如果悲愴和月光代表著一個毛頭小子從初出茅廬到名譽天下,那么告別和暴風雨就代表著一個成年人對社會的思考。
人到中年,貝多芬的作品也趨向于成熟,追求更宏大的結構和主題表達。
此間問世的作品中,人們將告別暴風雨和熱情稱為貝多芬的中年三部曲。
所以暴風雨和告別都悉數登場了,那么又怎么該漏掉熱情呢。
鋼琴旋律如火一般的勾勒著飯后的餐桌,李安已經坐到了客廳的鋼琴前。
他背對著鏡頭,雙手隱于身前,于是無從考證此刻的音樂是否來自他正起伏的身軀。
然而考證已無太多意義。
空無一人的餐桌上,只剩一片沉默的殘羹剩渣。
關于生活與夢想,有的人說的多一些,有的人做的多一些。
次于沉默,最接近于表達出不能表達的,就是音樂。
赫骨利的話在這刻像是對銀幕構圖的最好詮釋,也是對現場觀眾情緒的精確描述。
那道纖細的身影走進畫面將桌上的殘餐碟碗快收走。
鏡頭沒有隨之離去,片刻后,畫面隱約傳來碗快落入水池的碰撞音。
人們仿佛在下一秒看到了水龍頭被擰開的景象。
生活的噪音和音樂的樂音交織,為冬日的都市夜色點燃了一絲別樣的光彩。
畫面一轉,一路夜色風光從觀眾的眼前疾馳而過。
一行字幕出現。
‘晚飯后到睡覺前,李安通常會根據情況練習一到兩小時鋼琴。’
再沒有過多介紹,鏡頭最終定格在茫茫夜空。
直到熱情第三樂章的鋼琴旋律也漸漸消失在夜色中。
曲子不該在這里結束,觀眾們也沒有聽夠。
然而李安的一天確實就這么過去了。
太平靜了。
平靜到甚至有一些觀眾覺得好像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
就這么結束了。
心里空嘮嘮的。
總覺得好像少了一些畫面,哪怕再來兩行字幕也好。
大屏幕不受人為意志的操控,漸漸的暗了下去,連同整個音樂廳都隱如一片幽暗的沉寂。
面對這沉寂,每個人都想說點什么,但卻又不知該說些什么。
或許,最后的最后,能再響起一點音樂就好了。
忽然,大廳里接著剛才令人振奮的旋律繼續奏響。
灰暗了約五六秒左右的屏幕上,隨著音樂再次出現一行字幕。
‘次日一早7:00。’
畫面亮起,從電梯間開始。
電梯距離一樓還剩二十四層,當那只熟悉的手腕舉起看表,臺下仿佛一瞬被這一幕將內心填滿。
新的一天又來了!
李安登上一輛公交車。
鏡頭切至愿景,蓉城音樂學院的大門出現。
李安穿過大門一路走向紅樓音樂廳,沿途一張大家不能再熟悉的音樂會海報。
‘距離李安人生中的第一場個人音樂會還有十一個小時。’
看到這行字幕觀眾們甚至產生了一種自己也在這幕影像中的感覺。
跟著李安的視角,觀眾們走進空無一人寂靜無比的音樂廳,一步步走上舞臺,走到了聚光燈下的三角鋼琴,然后彈起手,跟著此刻耳邊的音樂彈了起來。
戰斗般的鋼琴旋律鼓舞著每一個人!
鏡頭漸漸拉遠,一身黑色禮服的李安出現在畫面中。
現場的舞臺圍繞著大屏幕,大屏幕里的舞臺以李安為中心。
這一刻,李安坐在鋼琴前如洪流一般洶涌。
他雙手化作巨人的鐵錘,將熱情第三樂章的主題扔進烈焰中進行最后一次冶煉。
“當當當!
”
暴風雨沒有來臨的那最后一聲怒吼在這一刻來臨了。
千錘百煉的音符被敲打成碎片,伸張著,擴張著,仿佛要在那漫無邊際的長河中硬生生的開辟出了一條能走的路。
千萬吶喊聲中,鋼琴前的身影漸漸的像是蒙上了一層澹澹光澤。
激烈的音樂,昂首的姿態。
生命不熄,音樂不止。
終于。
音樂在時間中重組。
貝多芬音樂穿透二百年,降臨在這塊舞臺,照耀在人們的頭頂。
鋼琴的聲音越來越小,如絲似縷,觀眾們已經聽不清鋼琴在彈什么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