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最近似乎總有一些特別時間可以讓李安在這樣冬日清晨瞬間打起精神。
三條15分鐘前發來的信息。
不平則鳴:先冷靜
不平則鳴:計劃A因不可抗力因素告吹,請看B計劃,看完再罵。
李安:...
啊~
心累。
是誰昨天兩次信誓旦旦的和自己保證絕對沒有問題。
李安服了。
看來李院那關最終還是沒過。
接著他無奈的點開最下方的word文檔。
他得說自己這兩天快被傅天鳴這貨折騰壞了,要他說實在不行就老老實實的走常規音樂會路線就行了。
【今古對話,一場貝多芬的精神世界漫游】
別致的標題并沒有吊起李安的胃口,以他對傅天鳴的了解,不往后看,你根本不知道這貨要表達什么。
可看著看著李安還是不可幸免的掉了進去。
傅天鳴玩起嚴肅了。
簡潔質樸的文字表達代替了滿篇華麗辭藻。
三言兩語便拉進了貝多芬與聽眾的距離。
‘巴赫或莫扎特遠沒有貝多芬留給我們的印象深刻,從小大家都聽過貝多芬耳聾的故事,記憶深刻。’
讀到這里李安想起小學語文課本上的那篇課文,那是他第一次知道有一首非常美妙的音樂叫月光曲,作者是一個耳聾的外國人,叫貝多芬。
通篇看完,李安已經明確了傅天鳴的新想法。
他非常滿意,滿意程度甚至超過了他們的A計劃。
傅天鳴將兩人的部分對話作為曲目單簡介內容,期間插入嚴謹的曲目介紹和作曲家的生平。
還有關于演奏者的人物介紹。
到底是文字工作者。
看著傅天鳴筆下的自己,李安心里感觸滿滿,就像在看一個接地氣的勵志故事。
但摘除掉個段落的詩意描摹,剩下的確實是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官方認證,沒有弄虛夸大。
傅天鳴無疑用一份節目介紹單從兩個角度在向觀眾介紹著誰是貝多芬,誰的音樂會,以及一場怎么樣的音樂會。
最后的升華段落里,傅天鳴選擇了方案A中的開場白。
‘我并不想引用過多的貝多芬的音樂,或是過分模彷他的風格,而是想在他的音樂材料中找尋到當代華國年輕人的表達。我想這是華國人對于貝多芬的理解,他不是一位孤立的西方作曲個體,而是存在于我們每個身邊的每一個角落。’
——李安
這段話可以說是兩個人這兩天討論下來的全部內容,對這場音樂會的高度總結。
其中有李安的話,也有傅天鳴的話。
只是傅天鳴選擇最后選擇了用李安的名字來署名。
這家伙。
李安搖搖頭,把“我”改成了我們,把署名改成了“傅天鳴X李安”
接著把修改過的文檔又發了回去。
八萬一:用我修改的版本吧。
片刻,李安把編輯出來的謝謝二字刪掉,換成了“辛苦你倆了”。
八萬一:睡醒給我回個信。
李安不用再多想,這次的方案一定沒有任何問題,一眼掃過就是典型學院派音樂會的內容,只不過換了一種我說給你聽的口吻。
辛苦了老兄,李安又在心里說了一遍。
希望每個人的辛苦最后都是值得的。
放下手機李安感到了這些天來前所未有的輕松,盡管他的腦海里還縈繞著那句‘當代華國年輕人的表達。’
接著起身下床披上大衣去了廚房。
-
吃早飯的時候陳璇得知了這一夜發生的事情,對此她也覺得真是夠折騰的。
不過還好最后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其實我更喜歡這個。”
“我懂。”
陳璇并非安慰,李安明白。
畢竟陳璇作為正統學院派科班出身,對于古典音樂的態度更多是嚴肅。
“感覺你看起來輕松了很多。”
“這么明顯么。”
“嗯哼。”
“快喝粥,我都快喝完了。”
“我的太燙了。”
“你喝的慢當然燙。”
“那我喝你的。”
陳璇不由分說的交換了兩個人的碗。
李安:...
陳璇嘻嘻一笑:“愛你。”
-
“早美麗姐。”
新的一天再次開始。
“小李今天起色不錯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