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愁從何來,鍵盤上的十根手指繼續書寫著。 接著一個附點節奏打破時間的平衡,接著又是連續三組帶著扭曲感的附點,直到第四組第五組附點音樂的出現,音樂空間像是被撕開了一個口子。 一個人從時空隧道的出口醒來,發現他的世界從睜眼那一刻徹底變了。 一只橘黃色的肥貓搖著尾巴從他眼前走過。 回憶著當時那種手足無措的茫然,李安微微搖著頭,用12小節到17小節的音符描述出一部荒誕的灰色夢境。 “噹-噹-噹—” 節拍由輕到重連續三聲像是將他從夢中喚醒。 最后一聲和弦長鳴宛如一道射進窗戶的晨光,明媚而刺眼。 整個大廳在這一刻被徹底照亮。 緊接著鋼琴前的呼吸忽然急促起來,只見他半身上仰一瞬雙臂高抬右手撐、左手并,一個呼吸間整齊落下! “噹——” 急促的華麗音流在三小節遲疑不定中最終在舞臺上空如乍刮起的狂風,像疾馳在路上的旅人,奔著晨光追去。 音樂至第21小節,琴鍵上的雙手由立化半臥,高音區在上行的分解和弦及松散的節奏中跑動,同時由極富律動感的八分音符帶著一種不安。 琴聲在匆忙的氛圍里進入連接部,音樂以一連串反向進行讓矛盾變得更加激烈。 彌漫在音符中的焦慮使人肉眼可見,直到第35小節,展開部發展了引子部分的材料,告別的三動機再次出現! 一瞬舒緩。 這次落在了降B大調的和弦,不同與在一開始降E大調的動機,預示著音樂里的主人公重開啟了一段真正不同于以往的生活。 自39小節起,告別第一樂章正式進入了副部主題。 連續的八分音符在李安指下輕松劃出,圍繞著副調主音降B上下波動,像是課堂上下的清脆響鈴。 李安腦海中的畫面定格在了四教室,下指更加柔和。 白天的時光忙碌而充實,只是到了夜晚,濃濃的思鄉情緒就會縈上心頭。 好在疲勞的生活讓夜變得短暫,音樂進入第50小節,開始了一段平穩祥和的生活。 音符飄懸在旋轉的時間里,安靜如歌,結束部告別動機再次出現。 心中有了一個人,連對往日的告別都更加溫暖了。 盡管其中有那么一小段被不和諧音引導的過程,但結果依然導向了溫柔的主和弦。 這一刻的音樂像是被傾注了金子般的聲響,令聽者為之傾倒。 連不懂音樂的人都能聽得出演奏者在這一段落上表現出的情感深度。 而對于懂的人,以此刻評委席上的十八人為例,他們對舞臺上066號選手至此所演奏出的告別第一樂章的處理呈不同看法。 但無論褒貶,都沒有人可以否定,相比二輪的暴風雨,這名066號選手今天所演奏的告別第一樂章結構異常清晰,紋理間可見正統德奧鋼琴學院派的影子。 這里值得指出的是,該樂章是貝多芬在奏鳴曲創作上的革新。 首先在和聲上,在58-60小節出現了一連串的曾三分解和弦,這在貝多芬晚期作品中都是不常見的。 其次,貝多芬在這一樂章摒棄了主題和副主題的在性格上強烈清晰的對,帶之以主題界限間的模糊化,這些都反映了貝多芬晚期創作特征的演變,已經帶有了一絲浪漫主義奏鳴曲的特點。 奧拓在大師課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和李安強調這一點,也或許是林幽幽把一句話反復重復了很多遍。 “不能讓兩個主題呈對立的狀態出現在音樂里。” 總之在第一樂章的處理上,他不但通過奧拓的講解找到了結構劃分途徑,更是在后面的練習中去極力發掘兩個主體間可以產生的聯系。 而這種聯系一定離不開‘Le—be—wohl—’,整部作品的動機。 直到今天中午,他從鏡子里的人影口中聽到了這句無聲告別。 這給了他一個極大的提示,不禁讓他聯想到自己從睜眼看到八萬那一刻,沒有哪一個瞬間不是在告別,在向那個曾經的自己告別。 沒有任何辦法,他只能向那個曾經的自己告別。 思鄉的夜總是短暫的。 - 呼吸間,李安的目光漸漸迷離,隨著第一樂章的結束,他頓了頓手臺指落。 音樂進入了第二樂章,充滿感情的行板,標題缺席。 沙啞而帶著淡淡憂郁的旋律線條在他的指下淳樸而簡潔,幾乎沒有任何修飾,赤裸的暴露出了一個脆弱的靈魂。 c小調,2/4拍。 - 思鄉的夜總是短暫的。 每一個清晨來臨,每一口新的呼吸,他都在像是在對鏡子里的人說‘Le—be—wohl—’ 鮮活的生命體征和大腦意識驅使著他必須面對新的生活,新的自己。 在點點滴滴揮別過往的同時,經濟和情感的債務曾一度壓的他喘不過氣,甚至令他陷入自我懷疑。 自己的每一步路走的到底對不對,自己的每一次下鍵究竟要去往何方。 就像此刻自己指下的第二樂章,主部主題音調又出現附點節奏,附點節奏與半音化的音樂語言營造出了一種動蕩不安的氣氛。 對于那個時代,代表著戰火連天的社會。 而在這個時代,何嘗又不是代表著掙扎中的青年一代。 那個曾經的自己似乎愈發不見蹤影,像是徹底從他的新生中缺席。 夢想在生活面前的權重每況愈下,生活儼然已經在他心中走到夢想之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