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安在鋼琴高音區輕輕點出最后一組和弦。
隨著耳邊如沐清風的笛聲在狹小的教室上空盤旋殆盡。
給人心中留下了一絲生機和點點悵然。
待到4號教室徹底安靜,陳璇收笛輕輕吹了口氣。
最后李安輕輕抬起手。
兩人對視一眼,彼此眼中都有些玩味。
“李老師以前彈鋼伴都是這樣的嗎?”陳璇放下笛子問道。
李安聳聳肩揚起嘴角:“我給教授彈過鋼伴,給同學彈過鋼伴,給合唱團彈過鋼伴。”
頓了頓。
“我彈鋼伴從來都是這樣。”
臨近中午的時候陳璇主動過來找李安,抱著試一試想法,兩人從頭到尾合了剛才這一遍。
可謂一氣呵成。
鋼琴與長笛。
無論兩種樂器之間音與音的協調,還是旋律與伴奏的完美融合,都展現出了兩名演奏者扎實的演奏功底和演奏經驗。
換作業余人士來聽一定會送上掌聲。
可作為當事人,一遍合完之后兩人彼此心里都明白,在對于這首作品的理解上他們之間似乎有些沖突。
陳璇的演奏像是朝氣的清晨。
李安的伴奏像是遲暮的黃昏。
陳璇不意外李安沒有按照原本鋼伴譜來演奏,從某種角度這是她希望看到的。
從李安伴奏所選擇的織體和整體的結構感來看,對方并沒有想讓鋼琴反客為主的意思。
但是鋼琴在每一個細枝末節的處理上都像是在引導著她演奏的方向。
在一個樂句里,哪怕一個音符的長度也會改變音樂的形象。
陳璇腦海中有自己對于這首音樂的形象構建,自然不會就這么臣服。
利用主奏樂器演奏旋律的優勢,在樂曲開始沒有多久她就開始試圖引導音樂走進她的構想世界。
然而到最后李安都沒有被她影響到。
李安這邊的感覺就更直觀了。
陳璇演奏的旋律雖唯美動人,但有一種難以馴服的桀驁在其中。
作為鋼伴,他支撐這整個的音樂的骨架,他希望對方與自己同向進行。
只是最后兩個人之間除了幾次碰撞以外,再沒有相交過。
就像兩個人對于巴赫音樂的理解沖突一樣,這次更直接。
直接反應到了實際操作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