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戴松和蕭家軍都沒有讓蕭文明失望。 從洛陽城出發只用了兩天一夜便勝利凱旋,不但成功消滅了一股三四百人的不小的戎羌隊伍,甚至還俘虜了其中的一百來人,用繩索把它們好像雜魚一樣串成一串,打開洛陽正北邊的朱雀門,堂堂正正、威風赫赫地來了一場凱旋的儀式。 這都多少年了,只有戎羌南下襲擾洛陽,反而官軍束手無策的,什么時候有過官軍主動出擊大獲全勝,并且還能帶回來一大串俘虜的? 京城洛陽的百姓,都被這一幕看呆了。 聽說領軍的少年將軍正是大元帥戴鸞翔的公子之后,更是嘖嘖稱贊,都說是:虎父無犬子,朝廷后繼有人! 當然也有說蕭文明慧眼識人,能夠知人善任的。 老百姓的評價才是統治的基礎,才是合法性的證明。 戴松這一戰收獲不小,抓獲的俘虜里甚至有這一支部落的首領。 蕭文明對戎羌內戰的情況還不甚了解,抓到了這個首領自然可以問他個明白。 這個頭領是戎羌草原上的土老帽,并不懂得漢化,而只會講一口帶著濃重口音的戎羌話。 這時蕭文明只能讓溫伯明找來禮部鴻鵠寺的通譯官,由他代為翻譯。 這位通譯官屬于是科班出身,就比那些在實際的通商互市過程中學會了戎羌話的翻譯,要顯得呆板了一些,并不能做到同步的口譯。而是自己問一句,那戎羌頭領回答一句,他便在筆上記錄一句,這樣的效率雖慢,倒也十分準確,并且到最后還形成了一份筆錄,讓蕭文明和溫伯明可以反復閱看。 這份筆錄,給蕭文明帶來了一個遺憾而又震撼的消息。 戎羌草原上的內戰已經結束了,原先的草原可汗達多,成了最終的失敗者,并且已經被殺,尸體都被擺到了,烏蘭通布山下去喂禿鷲了…… 勝利當然是屬于董鴻儒所糾結的那些部落的。 達多雖然并不英勇善戰,但是腦子卻很靈光,并且在同中原的互市當中積累了不少的資源,按理說是不應該敗給董鴻儒的。 蕭文明對這個頭領做下的筆錄還不是很相信。 可是繼續往下看,他就不得不承認現實了。 原來是那董鴻儒并不急著在草原上稱王稱霸,而是繼續當他的上師,甚至還更進一步成為了“國師”,而現在在草原上稱王的,是一個叫做“支邪”的部落,其部落首領當然成了可汗,也就是支邪可汗。 也就是這一次戎羌南下入侵名義上的最高統帥。 達多是蕭文明的好朋友,他死了對蕭文明而言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達多是少有的中國通的草原可汗,通過他,或許有機會可以實現中原和草原的和平。 現在他死了,和平的機會已經不存在了,只有進行戰爭,拼一個你死我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