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真正心中抱有成見的是讀書人,書讀的越多的人心中的成見就越深,也就越難以接受新思想。 尤其是對于士族來說,這更關系著他們的切身利益。 他們掌握著學問的解讀權,永遠站在倫理道德的制高點,誰動搖了這一點, 就是動搖了他們的根據。 陳景恪提出華夏文明的概念沒有問題, 可他把四方蠻夷都變成華夏后裔,這一點是必然不會被士族接受。 這簡直就是在要他們的命,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反對。 但他并不懼怕士族反對,因為以李世民為首的關隴軍貴,和大多數靠軍功崛起的人,都會支持他。 而民族融合,也確實是歷史的大趨勢。 …… 他提出華夏文明這個概念,可不僅僅是為了民族大融合,這只是第一層作用。 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后續對文化進行改造。 華夏文明能屹立不倒的一個原因,就是它始終在不停的自我革新,每一個時期都會有學派誕生。 這些學派把自己的精華輸送給華夏文明,然后就退居幕后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而華夏文明就帶著這些精華繼續前進。 就以諸子百家為例,它們大多都消失了,只留下一段輝煌的傳說。 但他們的思想并沒有消失,而是融入了華夏文明,助力華夏文明走的更遠。 秦朝完成了地理上的大一統,漢朝則借助儒家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在這個時候,儒家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它應該和其它百家思想一樣,留下自己的精華退居二線,把老大哥這個位置讓給更合適的學派。 然而一個全新學派并沒有那么容易誕生,儒家不但沒有退,反而更進一步到宋朝的時候真正的‘獨尊儒術’了。 雖然宋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時期,但瘸了一條腿走路,也讓它成為最被詬病的王朝之一。 陳景恪要做的就是送儒家去它該去的地方,還有道家、佛家等等都一樣。 可要送走這些學派不是嘴巴上說說那么簡單的,必須要拿出一個比它們更優秀的思想體系才行。 陳景恪有這個能力嗎? 縱使他是穿越者,也不敢狂妄的說,自己能拿出比先賢還要好的思想體系。 他腦子里面確實有很多先進的觀點,但把這些觀點串聯在一起,形成屬于自己的體系還要能適應當前時代,很難。 他沒有那個把握,也沒有那么自大,但他可以另辟蹊徑。 三教合流就是最個不錯的辦法,這也是他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但隨著對三教思想的了解加深,他發現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完成的。畢竟當前三大顯學,不是你想合就能合的。 不管以誰為主進行整合,都會遭到其它兩家的激烈反抗。甚至現在和他是盟友的樓觀道、茅山派都會反目成仇。 縱使有李世民支持也很難。 更何況李世民會不會始終如一的支持他還不一定呢。有時候有些事情只能靠自己,不能指望別人來兜底。 還有一個問題是,三教合一之后呢? 前世是以儒家為主完成了三教合流,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難道換成道家或者別的學派,就一定能比儒家做的更好嗎? 到了這里陳景恪也有些迷茫了,該如何做才是對的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