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倭國投降的事情結束后,這也就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到來。 然而在這其中,最為不爽的或許只有在倭國的三王了吧。 「動作快些,燕王殿下有令,所有財務,人員,糧食,必須立即進行搬離,爾等只有半個月的時間,若是膽敢偷懶者,鞭刑十下。」 倭國投降的消息,自然在第一時間,就已經傳達到了倭國明軍所在。 朱英親自寫下密信,告訴馮勝最后的結果大概是占據三國之地。 針對于九州島來說,自然是整個南部地區,肥前國、肥后國、筑后國三國,為大明所要之三城。 而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后,馮勝立即下令,把目前所有占據的地方人員,物資,盡數朝三國進行遷徙。 對于倭國投降這樣的結果,馮勝是最為舒心的,這也就代表著他可以回到大明,并且只要不以次功勞自傲,換一個富貴余生,想來問題并不大。 馮勝心中清楚,現在的太孫殿下比之陛下最好的一點,便在于容納他人,即便是藩王,也只是安排到海外來,并沒有限制其他權益,終歸是有一條出路。 【推薦下,@ 前派遣人員過來傳信,依末將所看,可能一個半月抵達,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在這個關鍵點上,倭國的將士必然是有所松懈,若是此刻悄然之下襲擊豐前,或是豐后,筑前任意一國,則有極大可能一舉奪城。」 「退而言之,雖然筑后國的位置可能不是很好,但這未嘗也不見得是個機會。」 「按照太孫的性子,自然會對倭國商業,按照京師目前的章程,進行一個大明對倭國貨物的傾銷。」 「我等所占據之城,卡在倭國邊境,在戰事不開之際,便有著遏制倭國之能,屆時往來之貨物,必當有王爺的一份收益。」 張玉的這一番分析,可謂是深入淺出,意義重大。 原本有些煩躁的朱棣,頓時被打開了眼界。 其實這些事情,朱棣本就應該想到的,只是因為大明同意倭國投降,導致讓朱棣的許多謀劃,頓時化作了泡影。 處于這等糾結之上,便也就沒有了太多的想法。 現在張玉這么一點撥,朱棣頓時就反應了過來。 目前對于朱棣來說,有三部分。 第一,在倭國方面放松警惕的情況下,強行攻占一國。 站在朱棣的角度來看,可以預見在此次投降之后,他就不能再掌控這么多的軍隊了。 目前他的手里有十來萬大軍,但這之后,至少有一半往上,甚至可能更多,被重新調回大明。 這不僅僅是朝廷上的意思,也是目前麾下將士的歸家的渴望,朱棣無法阻止。 唯一能做的,就是許下足夠多的好處,讓大明的將士在這里得到田產,女人,從而安心跟隨待在倭國。 是以,即便是損傷大一點,也必須要攻占一城下來。 城中的財富,人口,包括女人,糧食,都是往后朱棣的底蘊。 什么通商,哪里有掠奪來得更快。 其二,在這之后,可能想要發展壯大自身的關鍵,就只能通過貿易了。 但凡進行海貿,或者跟大明通商之下,這里是必經之地,只要朱棣這邊足夠強大,就能強行奪取更多的好處。 這般算計下來,其實還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想清楚之后,朱棣意氣風發,開口說道:「便就議一議,如今對于本王來說,攻占哪個城池,最為快捷穩定,且有足夠多的好處。」 …. 這話一出,顯然就是打算立即動手了。 免得生出什么變故,若是諭旨抵達,一切都只能作罷。 雖然猜測朱英那邊會讓使者來得慢一點,但這個事情也說不準,若是提前抵達了,豈不是功虧一簣。 早些把好處占據下來才是王道。 朱棣雖然說商議,但實際上目光還是放在張玉的身上。 朱能或許能打,也算是有勇有謀,可比起張玉這樣歷經兩朝的人精來說,便就相差甚遠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