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有道是沒有調查,就沒有足夠的發言權。 有些律法的制定,是否真的能夠讓百姓的權益得到伸張,這些肯定要親自探查后,才有了解。 否則出現何不食肉糜那等情況,就是極為尷尬了。 前世的一些東西,是否能夠生搬硬套到目前大明的社會環境中,這個是很難說的。 超前的時代理念,帶給如今的大明百姓的,可能不僅僅是本身的權益,更有可能是災難。 朱英其實也想過,現在的大明百姓,到底值得不值得如此來做。 或者說維持表面上的穩定,就已經足夠了。 因為隨著工業大開發的初始,在朱英的心中,頂多不過三年五載的時間里,隨著水泥道路的不斷修建完成,那么大明將會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這種發展之下,是否要特別注意到,當今的百姓能不能適應。 之前,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朱英許久。 畢竟他是站在一個最為巔峰的位置,來看待這個問題。 直到有一天,出宮的時候,他去到自己在京師辦下的學堂。 那里的一個個,曾經是乞丐的孩子,現在也能坐到學堂里聽老師講課。 這個時候的朱英才意識到。 不管是哪個朝代,百姓才是真正的國家基石。 一個國家的高度,取決于這個國家的百姓,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根都爛了,大樹還能繁榮下去嗎。 恐怕到了那個時候,衍生出來的,是階級的更加固化,百姓看不到任何的出路。 想明白后,才有了這次巡查的目的。 丹徒縣前,朱英自然不可能說帶著這么多人入城。 而在這里,早就有群英商會的商隊等候著。 張伯看到緹騎們的過來,趕忙下車迎接。 見到朱英下馬,朝著自己走來,稍稍遲疑過后,躬身作揖:“東家。” /64/64001/19460110.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