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爺爺謬贊了,孫兒只是到了那貢院,聽說了關于科考的一些章程規矩后,感覺對于學子們,過于嚴苛了一些。” “科舉如學子,猶如鯉魚躍龍門,尤其是對于寒門學子來說,就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這些寒門學子,平日挑燈夜讀,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身體孱弱得很。” “這人吶,若是餓到極致,哪有什么思路可言,咱們挑選一些才人本就不易,若是這般導致一些原本才能出眾者,因此名落孫山,豈不可惜。” “科舉從官后,就不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數年累積之政績。” “孫兒只是希望,想這些有想法為國效力的學子們,能夠完全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 朱英的語氣很是認真,這是他內心中的真實想法。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現在的大明在朱英看來,完全可以用求賢若渴來形容。 其目的也很簡單,便就是想把舉薦從官這條,逐漸縮小,甚至是關閉開來。 只有這樣,才能讓朋黨的存在,沒有那么絕對。 大明中后葉時期,只需懂些文字,加以孝敬,就能通過舉薦為官,科舉這邊反而遭了鄙視,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只會是加速一個王朝的崩塌。 雖說朱英已經在想辦法普及教育,但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現在學堂里的學生,至少也是兩三年的時間,才能說真正的讀書識字。 徹底擺脫按照目前大明情況定義的文盲,十年八載都不為過。 在這其中,真正能夠為朝廷,為朱英所用的,更加少之又少。 目前可以預見,未來五六年,甚至十來年的時間里,朱英可以用到的人才,就是現在這一批,已經寒窗苦讀已久的學子們。 這就是為什么朱英會直接宣布對貢院的改革措施,就是要施恩于學子。 想要改變一個學子的看法,思維,最有效的其實并不是對于科舉的改革,或者說典籍的編纂。 最快的,也是最有用的,就是讓學子們對本身,產生一種崇拜。 這種方式,其實跟后世明星的那些粉絲來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學子們打心底里認可太孫的時候。 很多事情,哪怕是學子們不理解,也會選擇無理由的支持。 當思想有了領袖的時候,辦事起來可就方便太多了。 ...... 科舉的考試,很快就在一片議論中結束。 隨著科舉的結束,這些在貢院里享受了太孫恩典的上萬學子們,每一個都是朱英最好的宣傳。 當他們和昔日同窗們開始暢聊的時候,話里話外,無一不是太孫。 “我也不想搞個人崇拜,可是就這么個世道,能有什么辦法呢。” 朱英表示很無奈。 而隨著科舉的結束,還差幾日才放榜的時候,一道消息通過京師邸報開始迅速傳播。 京師軍事學院,正式成立。 即日起第一批學員,面向大明全國開房招生。 截止日期為八月十八日。 擬定招生八百人,陛下為院長,太孫殿下為副院長,老師為各級勛貴武將,都指揮使等。 優秀學員,畢業可授敦武校尉之銜。 注:識字者有功名在身者可優先錄取。 此番消息一出,剛剛才沸騰一波的京師,又再度沸騰起來。 各個茶樓的說書人,對于這個消息更是多方解說,包括敦武校尉的職責,權力,還有更方面的優待,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哪怕是一個普通的小老百姓,都知道這個機會有多么難得。 “可惜,這次軍事學院,只招收十六歲之上,三十歲之下,不然我也能去試試。” “得了吧,這可不是當養尊處優的官老爺,從了軍,可是實實在在要打仗的。” /64/64001/19307291.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