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實在義務教育這塊,朱英可不算是最早提出的。 第一個提出的,正是朱元璋,早在大明建國初,洪武二年的時候,朱元璋就召集了中書省各官員,表達了要普及教育,興辦學堂的意見。 而在那個時候,整個大明也是迅速的行動起來,開始建立具備大明特色的教育體系。 這等事情,對于整個古往今來,都算是頭一遭。 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朱元璋建國后發現,自己大明如此遼闊疆域,人口,竟有一種無人可用的情況。 受到蒙元的沖擊和清洗,最為主要的還是蒙學對漢學的打壓。 很多人認為蒙元,也是屬于中原王朝之正統,他們所用的,所學習的,所提倡的,皆是漢學。 其實這是錯的。 或者說,這是朱元璋在編纂蒙元歷史的時候,對其進行了改變,甚至是改變了整個華夏族群的潛意識。 真實的蒙元,作為第一個自外族進犯中原,且成立王朝的國家。 實際上在整個蒙元時期,都在極大力度的打擊漢學,打壓漢人。 首先是忽必烈,他只會簡單的漢語,建立蒙元后,也不存在去推行漢學,而是推行蒙學。 最簡單的一條,就是想要當官,首先你要會蒙語,懂蒙文。 朝堂議事,文書卷宗,皆是蒙語蒙文。 甚至于后來的蒙元歷代皇帝,聽不懂漢語,也不存在看得懂漢文。 漢家文學,受到了有歷以來最為強力的打擊。 百年,數代傳承。 私塾教授的,盡皆是蒙文,蒙語。 若不是蒙元對于漢人極為打壓,尤其是南人,很難為官,這才使得一些基層的南人百姓,得以保留漢語漢字。 南北的差異矛盾,也是在這個時候,最大化。 所以朱元璋只能開辦教育,把讀書人變得多起來。 他親自審定各級學堂的學生定額,每年招入府、州、縣的學生達三萬多人,他們一律稱“廩膳生”(廩lin),所謂廩膳,即官府供應伙食。 到了洪武八年的時候,辦學規模再次擴大,又令天下建立社學,延伸到縣城之下。 如此,加上朱元璋稱帝之前就在南京設立的國子監,整個大明王朝的官辦教育,從京師一直延伸到鄉村。 大明戶部這邊也全力支撐,除了建校舍、請老師外,學生的待遇也很好,官府除按月供給他們每人“食米六斗”外,還免費供給魚肉,此外這些學生還享有免役特權。 京城的監生那就更不得了,校服全套包了,結了婚的可以帶家眷入學,未婚的發錢作將來的婚聘金;外地的學生每年還有帶薪探親假,重要節假日發節日補助。 朱元璋以驚人的行政效率和與他本人秉性極其不符的慷慨,建立了覆蓋整個大明的義務教育體系,幾乎是從幼兒園到大學。、 現在問題來了。 為什么朱元璋能辦,朱英現在于京師去辦,就變成了開民智了呢? 為何現在文武大臣都在強烈的反對,甚至覺得掘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 這個中原因,主要在于對象階層。 朱元璋在辦理學堂的時候,由官府督辦,最后這些招生人員,包括招生目標,全部落在了勛貴,鄉紳,地主,大戶們的手上。 那些連飯都吃不起的百姓學子,根本就不可能有機會到這學堂里去。 這便相當于,眾多家族,拿著官府發放的補助,給自家孩子進行教育培養。 哪怕是庶出,都能享受名額去官府求學。 待學成后,這些學子感謝的不會是大明,而是宗族。 他們得學的機會,不是大明官府給的,也不是朱元璋給的,而是宗族里得來的。 大明中后期,大明全國各地黨派,朝堂朋黨,幾乎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官官相護,官商勾結,也是從這里開始。 因為每一個學子,在求學之初,他的身上就已經有了標記,包括政治傾向,也是非常明顯。 而現在朱英的動作,就是徹底的打破了這個束縛。 他所給予的條件,幾乎是非常針對性的,就是那些流民,吃不起飯的百姓。 這些人一旦學成,他們的出身是干干凈凈的,沒有任何地方的標簽,自身也不會形成朋黨,對于整個官員體系,都會形成巨大的沖擊。 尤其是這些朋黨人士,哪怕朱元璋已經刻意打壓,但在暗中,依舊相互抱團在一起。 反觀朱英這邊,再過幾年學成開來后,他們也會抱團,但他們的抱團,沒有地方,而是真正屬于朱英,亦或者說,屬于整個大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