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也真是因為清楚這些,所以在朱元璋的心中,殺心從未停歇過。 前面拿出藍玉的卷宗交由大孫,從某種程度上,是幫大孫爭取勢力支持。 但現在,大孫羽翼已豐,皇位已定,曾經前進的基石,變成了往后攔路的石頭,是該剔除了。 朱英此刻,確實遲疑了。 清楚淮西勛貴,便如歷史上一般。 雖可徹底掌控兵權,但無疑對于大明整體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損傷。 中層軍官,尤其是有著大戰經驗的中層軍官,最為難得。 原歷史上,朱棣奪得皇位后,前后五次親征,打跑了韃靼,打翻了瓦剌。 在草原上,立下赫赫威名。 然在這威名之后,是無將可用的囧頗狀態。 中層軍官的大量缺失,導致大明軍中直線下滑,名將幾乎全部死在了藍玉案中,可堪大用的將才稀缺。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在一般人的眼中,似乎只要將士的素質夠高,軍備足夠先進,后勤保障充足,就能隨便打了。 實則不然。 大將以冷兵器為主的世道,簡直是太過于重要了。 而一個大將的出現和形成,往往在經歷過長久的戰爭后,脫穎而出。 名將,更是難上加難。 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即便是后世的熱兵器時代,戰爭的智慧,也是極為難求,否則哪來的太平盛世。 朱英練兵,模仿后世,以錢財供養,高強度的操練,練出一支鐵軍。 更有不同于當世之見識,生長財富,培育民生。 但論真正的戰爭,或許連一個僅僅只在史書中僅有個名字的將領都不如。 更別提朱棣,藍玉這等一代名將。 那是十年乃至數十年的戰爭中,磨練出來的謀略軍事之才,遠不是什么紙上談兵,就可比擬的。 “咱還給大孫兩年,兩年的時間,咱當是能等得起的,若是到那時候,咱看不到轉機。” “大孫,莫要怪咱心狠了。” 朱元璋看著大孫面上掙扎的神情,心中琢磨一番后,沉聲說道。 其實對于大孫心中所想,朱元璋也能猜出一二,不過在他看來,老朱家的江山,遠比什么都要來得重要。 大明百萬大軍,少了淮西勛貴,不過一時跌落,當以長遠計。 “謝爺爺。” 朱英聽到這話回道。 兩年時間,若還不能徹底掌控淮西勛貴,確實也是留不住了。 不過在朱英看來,把握還是很大的。 爺孫倆雖都沒說,但意思清楚明白。 朱英需要掌控的,不是藍玉,也不是同為公侯的曹震,張翼,朱壽,王弼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勛貴。 而是那些不知姓名的中層軍官。 譬如朱元璋,藍玉帶軍在甘肅罕東時,有心想要拖延,卻被軍中將領所阻。 有了這等威信時,才算是真正的意義上掌控了兵權。 一道諭旨過去,哪怕是殺頭,也得俯首待誅,無有反抗。 “你四叔跟藍玉,頗有間隙,曾經藍玉在你父親那告狀,然你父親便告訴了老四,兩人間有了怨恨。” “你三叔四叔間的關系,大孫當是清楚,不必過于擔憂。” 朱元璋的話,便是告訴朱英。 朱棣可用,能用,在用的時候,不管是藍玉還是朱棡,都可用來制約。 不要因為之前的關系,就舍棄不用。 “孫兒明白。” 朱英點頭回道。 其實自從前日跟老爺子說完后,他就一直在想。 若是沒有削藩,朱棣真的會反嗎。 即便真的反,僅靠他一人,反得過嗎? /64/64001/18690147.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