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鎮南衛的細微變化,在朱元璋眼中秋毫畢現,打了大半輩子仗的朱元璋,自然知道鎮南衛的變化意味著什么。 并不是說鎮南衛個個都能以一當十了,而是在這些將士們的心中,有了信念,有了為大明死戰的信念。 冷兵器為主的戰爭,有一個死亡比例。 比如一萬兵卒,當達到一成五的死亡后,很容易造成雪崩的連鎖反應,直接潰散逃亡。 優秀的將領,通過練兵,可以將這個死亡比例提高。 歷朝歷代的名將,甚至有達到傷亡五成,還依舊可以持續作戰的。 所謂哀兵必勝,也就是士氣的緣故了。 當然,這是不包括困獸之戰,亦或是幾百上千人的精銳小隊。 至少也是萬人往上的規模。 而現在的鎮南衛,朱元璋保底估計,至少都是能達到五成傷亡還依舊能夠全力作戰。 當這樣的軍隊出現在戰場的時候,對于敵人,那就是一場災難。 在鼓聲的響動中,朱元璋不由朝遠方望去。 在那里,又是十六個方隊,邁著整齊的步伐走來。 在人員的氣勢上,完全不比剛才的鎮南衛差,甚至隱約還要強上一些。 朱元璋知道,今日像這樣的閱兵,這樣的衛所,還有三十衛。 其中訓練時間最久的十二親衛,還沒有出場。 還有,那壓軸大孫直屬親衛玄甲衛。 三十二衛,將近十萬八千人,這個閱兵的時間段,最低都得一個半時辰了。 隨著一列列衛所的將士走過,整體的氣勢,都在不斷的上漲。 后面出場的將士,普通百姓看不出,可但凡懂兵之人就能察覺到,是越發的強悍。 不管是京師官吏,亦或是外交使臣。 大部分的后背,都已經濕透了。 這是遭受到了將士們的氣勢鎮壓。 每個衛所在承天門下的‘向右看!’。 都直接覆蓋到他們的身上。 全程高能,身體緊繃。 一些年邁的大臣,已經因為承受不住昏倒,而被官宦拖走了。 “這樣的將士,這天下真的有可以對抗的嗎?!? “我撒馬爾罕的勇猛將士們,若是對上他們,怕是連半成勝算都沒有?!? “為什么,為什么大明的將士如此強悍,為什么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使臣匯報,他們都是吃屎了嗎?!? “不行,我回去后,一定要告訴爺爺,大明不能惹,太強了,太強了。” “僅僅就是目前看到這些在京師的將士,估計能擋我撒馬爾罕數十萬大軍?!? “對于大明,只能結好,不能交惡?!? 皮兒馬黑麻雙手緊握,盯著前方不斷走過的大明將士,心中對自己說道。 這一次的閱兵,給皮兒馬黑麻對大明,是顛覆式的印象。 這樣的場景,真的太過于攝人心魄了。 別說見過,是他聽都未曾聽說過的強軍。 爺爺帖木兒麾下的直屬大軍,是他曾經見過的最強軍隊。 在中亞的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可對比眼前的將士來,啥也不是! 閱兵的進行,許多人的心中,開始發生悄然變化。 淮西武將集團,以涼國公藍玉為首的所有將軍,長期掌兵的他們,都是看得目瞪口呆,熱血沸騰。 要知道這些將士,可都是隸屬于五軍都督府。 他們作為長官,除了一些直管衛所的指揮使,大部分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時候,這些將士就完全換了一個模樣。 “假如,我率領這樣的將士出戰......” 這個想法,幾乎在所有的將軍腦海中冒泡。 麾下有這樣的將士,建功立業,那還不是手到擒來? 對比武官的興奮,文臣們在回過神來后,就顯得有些擔憂了。 按照歷史的發展,在建國后的平穩年代,文人一定是壓武人一頭的。 馬放南山,刀槍入庫,這是必然發生的情況。 可現在,隨著太孫殿下的出現,好似這個慣例將要被打破了。 一場閱兵下來,誰都能預料到,武人的地位,將會得到難以想象的提升。 就現在京師百姓的反應,都能觀測出一二來。 原本百姓對于軍隊,是反感,厭惡,尤其是兵役,心中抗拒。 這是歷朝歷代兵役的影響。 可在這一刻,不少壯年男子,心里頭已經開始隱約冒出當兵的想法了。 文人的精神領袖,劉三吾。 此刻已經回到了翰林院中。 官宦剛離開,太醫還未來,他就睜開了眼睛。 與其一同的,還有兩位年紀差不多大的翰林院院士。 一人是張信,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一人是白信蹈,江南地區有名大儒,現翰林院院士。 “先生,這番下來,莪等該何去何從,原以為太孫上位,當重用文臣,可如今看來,太孫殿下面善心狠,心中的野望,比之陛下都不逞多讓??!” 五十多歲的掌張信,八十歲的劉三吾,七十歲出頭的白信蹈面前,還顯得很是年輕。 而這番話,也說出了他的擔憂。 白信蹈也是沉聲道:“此言在理,這些丘八的變化著實驚人,甚至比之兵書上操練出來的將士,還要強上幾分。” “由此可見,太孫殿下對于軍事,征伐,尤為感興趣,還有比擬陛下的天資?!? “陛下年邁,自然不會擅動兵戈,可太孫殿下不同,按照記載,太孫殿下當是今年本月,才滿十八。” “年輕人,難免氣盛,有掌如此強軍,個中野望怕是難以估量?!? 劉三吾聽到兩人的話,也是贊同的點頭,嘆息道:“國雖大,好戰必亡?!? “今日大明之強盛,在老夫看來,不見得是個好事。” “誠然,老夫有看到,對于諸多外臣來說,產生了足夠的震懾,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可邊疆的征伐,又哪是因為爭奪土地,草原上的威脅,是因為他們的糧食,讓他們活不下去了?!? “每年的朝貢,就是我大明對其救濟,讓他們能夠勉強維持,不至于邊疆混亂。” “可我大明的糧食,連自家的百姓都不夠吃,怎能安撫得住這眾多臣國?!? “以太孫殿下的脾性,若是邊疆有戰事發生,亦或是不利我大明,則必將勃然大怒,興萬兵以戰,至那時,將血流成河。” 說完,劉三吾喟然長嘆。 此時,張信和白信蹈,滿臉憂國憂民。 半晌,白信蹈咬牙道:“佛語有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們能想到的這些,陛下肯定有所察覺,只是太孫殿下十年歸來,寵愛無雙,即便是知道,陛下也不忍責怪?!? “如今,唯有一人以性命警示陛下,太孫殿下。方可喚起陛下,殿下心中警示。” 這話說完,張信面色堅毅,想要開口說話。 卻被白信蹈一把拉住衣袖。 只見白信蹈沉聲道:“我如今已有七十,這輩子也算是活夠了,信,你才不過天命之年,往后還有很長的日子。” 說完,白信蹈看向劉三吾,繼續道:“先生,你不能去,這天下文人,尚且還需你來帶領?!? “如此,自然我去,當最合適!” 白信蹈聲音堅定的說道。 劉三吾聽到這話,千言萬語堵在喉間,卻不知從何說起。 唯有雙手緊緊握住白信蹈,才能表達心中激動之情。 便是劉三吾三人,在這里密談的時候。 承天門外大閱兵,也即將到了尾聲。 上衛,即宮廷十二親衛的最后一衛,并非是錦衣衛。 錦衣衛因為職責問題,并沒有參與到這次的大閱兵之中。 替代錦衣衛的,便是朱英直屬親衛,玄甲衛。 玄甲衛的服飾,經過了朱英的調整,緊身加黑紅披風的設計,顯得更加精煉利落,更有一種華麗貴氣的體現。 他們的列隊,比起前面的三十一衛,更加整齊。 甚至在身高上,都是高度的統一。 這所帶來的視覺效果,更加令人矚目。 最特別的是,在他們身上,不僅有佩刀,還有一根類似于火銃般的事物。 說它是火銃吧,好像又不像,沒人見過這般細長的火銃,更像是加厚的長棍。 當玄甲衛出現的時候。 在承天門最高地臺上的朱元璋,側身看向大孫,笑道:“該你了,大孫。” 這聲音,帶著一絲解脫,還有濃厚的沙啞。 三十一聲的吶喊,讓朱元璋的嗓子早就承受不住了。 一直都是靠著興奮和激動支撐著。 而當玄甲衛出現,朱元璋便決定把這最后一聲的機會,讓與大孫。 顯然,對于老爺子的相讓,是沒有出現在既定流程中的,完全是老爺子的臨時起意。 不過在這一刻,早就旁觀多時的朱英,僅僅是剎那的停頓,便就回道:“必不讓爺爺失望。” 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如釋重負的走下臺來。 一個多時辰的站立吶喊,讓已有六十多歲朱元璋,感到些許吃不消。 這一放松,差點沒跌倒。 朱英眼疾手快,頓時扶住,同時對太監吩咐道:“快把龍椅搬過來。” 龍椅是早就備好了的,不過朱元璋之前一直不肯坐。 現在這么個情況,也只能坐下歇息。 劉和馬上端來參茶,為朱元璋彌補虧空的氣血。 一口參茶下肚,朱元璋的氣色紅潤了許多。 朱英見此,這才開始走上前方高臺。 當朱英走上高臺的那一刻,朱元璋擺擺手,劉和馬上對兩個宦官使眼色。 兩個宦官扯起腿,分別朝著左右擊鼓的鼓手飛奔過去。 當玄甲衛即將抵達承天門的時候,鼓聲和奏樂變得越發慷慨激昂起來。 朱元璋的嘴角,露出滿意的微笑。 這是他在沒通知大孫,特意的進行了修改。 聽到鼓樂變化的朱英,頓時就明白這都是老爺子的授意。 他沒有選擇回頭,因為此刻的玄甲衛,已經走到了承天門下。 玄甲衛指揮使抬頭,第一時間就認出了站在承天門上的并非是陛下,而是換成了太孫殿下。 頓時,心情更為激動了起來。 “直屬親衛玄甲衛,拜見太孫殿下!” “大明萬歲!陛下萬歲!太孫殿下萬歲?。。 ? “大明萬歲!陛下萬歲!太孫殿下萬歲?。。 ? 感受到這無與倫比的氣勢沖擊,朱英渾身都在顫抖。 這不是害怕,是興奮,是激動,是滿滿的成就感! 有明一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縱觀古今,為最硬氣之王朝。 鐵骨錚錚,堪為華夏脊梁。 何其有幸,降于大明,為這大明,第一太孫。 如今大明之國力,冠絕寰宇。 大明之強盛,已為巔峰。 即是如此,朱英有什么理由,這讓這天下,這日月之所照,不皆為大明之江山。 想到此處,朱英望向玄甲衛五千六百人,朗聲大喝道: “全體都有!聽吾號令!” “點火!” “鳴槍!” “為大明賀!?。 ? /64/64001/18304718.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