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兩人終于得活,感動地一邊哭泣一邊磕頭,發誓說著日后再也不敢了。 王宏宇問道:“你們姓什么?從哪里來?” 兩人中臉上皺紋多的那個回道:“我們姓陸,是福建人,我年齡大。” 另一個插話道:“我輩分高。” “我叫陸老幺。” “我叫陸子叔。” 好吧~ 聊了一陣,陸家叔侄挺好兩人,留下專門鑄造鐵芯銅體大炮,正好讓家丁李鐵柱有兩個手下。 李鐵柱也能跟著陸家叔侄和其他火炮工匠們學習,讓炮匠們按這種方法摸索、制造火炮。 其實,鐵芯銅體大炮的鑄造方法是明末的一項發明,僅論鑄炮方法這部分,優于同時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在做工能夠達到的情況下,在世界是非常領先的。 鐵芯銅體大炮相對于歐洲廣泛使用的銅炮,以及更為輕便的古斯塔夫“皮革炮”,兼有火力優勢和節省材料、便于機動的優點。相對節省昂貴的銅,降低了火炮的重量,同時熟鐵熔點較高耐磨性較好,提高了火炮的壽命。 這一技術在實際戰場就有顯著影響。 同一時期,歐洲三十年戰爭之前與初期,由于青銅大炮過于沉重,軍隊規模日漸龐大,對于后勤和機動要求提高,炮兵比例甚至反而比100年前敕令騎士加大炮的時代有所降低。 直到瑞典國王、一代軍神古斯塔夫搞出了“皮革炮”,這種青銅、皮革混合輕便野戰炮,才又提高了比例。 然而,明清松錦大戰炮兵比例和種類及高,數百佛郎機、大將軍炮與37門紅衣大炮展開大規模炮戰的情況,在同時代歐洲很少達到。 這里面就多多少少包含,明末紅衣大炮、大將軍炮是鐵芯銅體大炮,相對便于機動的原因。 鐵芯銅體大炮這一技術,王宏宇原本還沒想到,這回竟然在自己特訓之后,陰差陽錯給截胡了。 不僅如此,還大概率解決了,沈陽城鏖戰時大炮炸膛的悲劇。 這樣積少成多,這次對戰努爾哈赤的天平正在一點點扭轉,真的不希望對方占據遼東沈陽、遼陽兩座大城。不讓他們占據這兩座大城,那明軍向遼東集結,還可以依靠本地供給,否則向遼東派人就要征遼餉,糧食、武器、補給多要從關內運過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