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至此太子之位穩如泰山,再無人敢覬覦。 打完仗,戶部一細算,國庫竟還算充實,漕運查抄的贓款彌補良多,可見漕運沉疴多年貪墨之巨。 先皇從那時起身子大不如從前,而尉遲恭一反常態收斂鋒芒,等先皇稍稍康健,與先皇密談許久后,突然隱退朝堂,深居簡出久不露面,直到先皇薨逝。 尉遲恭十一歲上朝觀政,十四五歲嶄露頭角,十七八歲鋒芒畢現,后淡出視野,十九不到二十歲的年紀登基為皇。 民間對太子時期的所為知道的不甚清楚,只知太子克妻克妻族,克得很厲害。 就如漕運貪墨案中,斬殺的貪官,就有他準岳父的家族。 尉遲恭帶著兵馬闖入其中,滿身肅殺,一聲令下將準岳父的家族給抄了,毫不留情,還當場斬殺了諸多罪首。 百姓自然是痛恨貪官的,太子所作所為值得崇敬,但這心里多多少少有點害怕。 朝臣們自然清楚當今天子不是吃素的,不像先皇那般仁慈,有魄力有手腕。 他們更是不敢忘記當年太子的鐵血手腕,真如殺神,故而尉遲恭登基時前所未有的順利,便是登基三年未有皇嗣,也不敢置喙。 武定邦便是在那個動蕩時期,被尉遲恭所注意到,漕運案收尾和糧草征集運送的官員里就有他,事兒辦得很是漂亮,故而三年前尉遲恭登基后,便將人召回了京城。 也是在那個時期,武夫人的母親周老夫人過世,武夫人去不了吊唁和接回小女兒。 這三年來,尉遲恭執政以修生養息為主,未曾大動,今發現有國之蛀蟲在那非常時期敢動手腳,豈能不動怒? 尉遲恭一直認為尉遲旭的死并不簡單,即便死因天衣無縫,依舊懷疑。 只是當年分身乏術,等回過頭去查,已查不出什么了,該消滅的證據都消滅了干凈。 他并未就此放棄,只是三年過去進展不大。 他的兄長雖身體羸弱且腿足有殘,但心思機巧,從小行事低調不張揚,寄情于機關匠術,在朝臣眼里儼然是個不務正業的皇子,若無人提起,都忘了還有尉遲旭這個嫡出大皇子。 當年大敗匈奴,尉遲恭力排眾議啟用的新弓弩,就是尉遲旭有回隨信寄來給他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