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阿賴耶之前說的話,夏連之后其實認真思考過。 祂想表達的觀點不是過去的人比未來的人強,而是過去的人不輸未來的人。 許多人有著某種認知,覺得愛因斯坦、牛頓這些科學家之所以能擁有這種成就,是因為他們幸運的生在了一個什么都不知道的時代,提前占據了一個蘿卜坑。 事實上,這種說法的邏輯確實有一部分是正確的,因為科研確實是越往后越困難。 但他們也同樣忽略了一個問題,在愛因斯坦時期,他們的計算機的算力,甚至還不如一臺小天才電話手表。 用算盤打出核彈跟用計算機算出核彈,在難度上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他們沒有后世那樣每秒鐘可以計算兆億次的計算機,沒有可以觀察宇宙微觀粒子的粒子對撞機,也無法前往宇宙去測量恒星的引力數據。 也沒有后世那么多由無數科學家積累起來的基礎。 他們所能依靠的,絕大多數時候只有大腦跟數學,甚至可以套用的數學公式也要少的多。 他們是生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時代,但他們也同樣生在什么都沒有的時代。 時代帶給他們的不只是幸運,也同樣是限制。 科學這種東西與其說是蘿卜坑,倒不如說是起高樓,越高的大樓越難建立,但若是沒有地基,高樓也是空中樓閣,完全不具可能性。 即使是另起高樓,之前建立地基的經驗,也可以用上。 未來的科技確實更加困難,但若是沒有前人的技術積累,后人也根本無法突破這些更加困難的科技。 即使是錯誤的理論,也同樣是為未來的人試錯,刪除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文明就是如此,通過一代又一代的技術的積累,才慢慢走到如今。 人類的科學發展是連貫的,而不是割裂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一些過去的理論最終會被革新甚至是推翻,但革新與推翻這些理論,就意味著質疑過去被稱之為權威的理論。 在愛因斯坦之前,人們對于時空的了解是來自于牛頓,在牛頓的理論中,時空是絕對的,永遠也無法改變,而這也也是當時的權威。 但愛因斯坦并不認可,或者說,他的心中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時空是絕對的?”這也導致了后來相對論的產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