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拆家還是做善事-《帶著系統來大宋》
第(2/3)頁
即然當初救下山后王莊的流民可以得到信仰點,那他現在也想試一試,去救其它人會不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周全明白了蘇石的意思,但對于做多大的善事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便問道:“但不知道少爺準備拿出多少的銀錢來?”
“呵呵,錢不是問題,你就說說,京城之中哪里需要救助的人最多吧。”蘇石哈哈的笑笑,他知曉周全是什么意思。說起來人家也是為自已著想,但他并不了解自已的情況。
見到蘇石的底氣如此十足,周全想想之后道:“其實京城之中貧苦的百姓還是有很多的,但要說最最需要幫助的人,還是城外的那些個流民,他們因為人數太多,根本入不了汴梁城,他們就只能苦守在外面,等候著好心人的救助。”
周全也是貧苦人家出身,只不過因為頭腦活泛,這才熬出了頭。但他骨子里還是很同情窮人的。
“哦,那還說什么,走起吧。對了,泥人張和老油條,你們現在就去購買一些糧食來,然后送到南熏門外吧。”蘇石似是有些迫不及待的說著。
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想要被救助的目標呢。
接著便是馬車向著城外而去,一路而行的過程之中,蘇石也與周全聊著天,了解著汴梁城外那些流民的事情。
要說宋朝還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朝代。
當然,不止是宋朝,便是唐和明也是一樣。只是相比而言,宋朝的天災似乎更多了一些。
像是水、旱、蟲、蝗、冰雹、地震、風災、霜雪災、疫災等自然災害都會造成農業歉收和隨之而來的饑餓死亡。
遠的不講,就說京城汴梁附近,北宋期間共有干旱162次、雨澇81次、寒冷也有45次之多。平均下來,一年就有一到兩次的大災,小災更是無數。
有錢人擁有著抵抗災害的能力,大不了就勒緊些腰帶過日子。可對于普通的百姓而言,一旦天災出現,他們往往就會傾家蕩產,接下來就是為了活命而四處游走,成為了流民的主力。
這樣的流民,一個弄不好,一旦被有心人利用,那便會成為滔天之勢,繼而變成了滔天之禍事。
所以宋朝曾有過規定,那就是地方政府有安置流民的義務,但很可惜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流民的數量太多,地方官府傾盡全力也不足以應對問題的時候,他們所做的只剩一件事情,那就是驅趕。
即把這些流民從自已的眼皮子底下轟走,趕去其它的地方,所謂眼不見為凈就是這個道理了。
像是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初衷之一就是貸款給農民,增加他們防壓抗災的能力。
蘇石可不會去搞什么變法,這就等于是要與多數即得利益者為敵,那樣的話,一個不小心就會站在風口浪尖上,被人給吞沒了。
如今的蘇石想的就是如何的立足,如何的保護好爹娘,如何讓他們可以堂堂正正的站出來,被所有人接受。至于其它的為民大事,還是讓那些不怕死的人去做吧。
當然,大事蘇石不會去做,像是施粥這樣的善事他卻不介意做一些。這不僅能打響自已的名氣,更重要的可以得到更多的信仰點,這才是他的最終目的所致。
一旦茶磚和燒刀子開始大賣的話,可想而知每天需要多少的信仰點。僅是山后王莊的那四百余點怎么能夠,蘇石需要更多,或是說越多越好,他也很想看看,系統中那些未點亮的兌換頁面里面到底還有什么好東西。
一邊與周全聊著天,一邊就出了內城,出了南熏門,然后按著周全的指點,并沒有在繼續向南,而是折了一個方向向西而去。
“少爺,流民的數量太多了,如果一旦他們堵在城門的話,怕是誰也通過不了,這官府才下了命令,讓他們不能在距離城門五里內駐扎,我們想我見到他們,就需要向西多走些路。”
聽著這個回答,蘇石點了點頭。他說怎么來汴梁的時候,沒有看到流民聚集呢,感情還有這樣的命令呀。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大名县|
兴仁县|
宜城市|
穆棱市|
申扎县|
托克逊县|
钦州市|
娱乐|
无棣县|
恩施市|
娱乐|
逊克县|
长沙市|
武城县|
陕西省|
赤峰市|
通城县|
凤城市|
通化市|
静海县|
焉耆|
乌恰县|
高邮市|
读书|
鹰潭市|
黑河市|
清苑县|
荔波县|
湘潭县|
鄂尔多斯市|
兴山县|
安泽县|
永城市|
松溪县|
如皋市|
崇文区|
呼图壁县|
娄底市|
屯留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