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何浣溪語氣不疾不徐,仿佛一道清風拂過,清脆悅耳的聲音落入人們的心里。 “一葷一素一點心,小小的菜品凝聚著中華民族上千年來的智慧,來歷悠久,背后更是有鮮為人知的典故。別看菜品普通尋常,但它們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 “一道菜品,就是一道傳承,一個歷史。它們之所以能夠走進千家萬戶,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富足美好的時代,現在請隨我一起走進它們的歷史。” 何浣溪淺淺地喝了一口茶。 放下茶杯時,杯底與飯桌碰撞,發出清脆的“噠”聲,頗有種拍案驚奇之感。 可不驚奇嗎? 就連網友都沒想到,這尋常的一葷一素一點心,在何浣溪的嘴里,居然還有這么一個“大身世”! “提起這道紅燒茄子,就不得不說一下茄子的由來。據說,原產印.度的茄子,狀如雞蛋,由東漢時期傳入到我國。在公元533年至544年間的《齊民要術》中,就有介紹怎么種植茄子的方法。這說明在南北朝之前,茄子就已經從印.度引進過來,并開始種植了。” “茄子有很多別名,落蘇、紫菜、昆侖瓜都是它,其中我要跟大家講的是昆侖瓜,就連隋煬帝楊廣,也把這紫色茄子稱為‘昆侖紫瓜’……” “紅燒茄子,是一道地方名菜,此菜是素菜中的精細者,屬于浙菜系或東北菜,作為一道家常菜,它營養價值豐富,味道咸鮮。最重要的一點是,容易上手。” 何浣溪莞爾一笑,“想要擺脫‘廚房殺手’這個稱號的新人們,可以嘗試一下做紅燒茄子,應該會有驚喜。不管味道怎么樣,起碼煮熟了就能吃,怎么折騰都不會中毒。” 【哈哈哈,感覺是為我準備的!】 【今天我在學校里吃的就是這道紅燒茄子!】 【茄子真的很好,肉質飽滿,會做的廚師能把跟茄子有關的齋菜,做地跟吃肉一樣,我最喜歡吃蒜蓉烤茄子!】 【茄子有一道菜色叫做的茄子煲啊,不知道你們吃過沒有,我經常吃。這道菜也叫做肉末茄子煲,但我媽不喜歡放肉末,喜歡放咸魚,也是一道好吃的風味!】 一道看似尋常又不尋常的紅燒茄子,被何浣溪介紹的高大上了起來,也引起了網友們天南地北的“攀比”。 彈幕里,網友各抒己見,將自己認為用茄子做出來的美味佳肴給說出來。 這些菜品在他們心目中都是排名第一的。 緊隨其后,何浣溪又介紹起了“東坡肉”。 “東坡肉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發明的一道美食,而蘇軾號稱東坡居士,所以當地老百姓親切地將這道菜稱為東坡肉。” “相信這道菜由來的歷史典故,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元佑五年,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值梅雨時節,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是蘇軾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杭州的老百姓為了感謝蘇軾,過年的時候,紛紛抬豬擔酒來給蘇軾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狀,燒得紅酥軟爛,拿去分給老百姓吃。大家吃后無不稱奇,于是人們親切地將這道菜稱為東坡肉。” 何浣溪話語一轉:“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典故,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典故,但你們可知,蘇軾制作的東坡肉,其實早有來歷。在最先開始,這道菜不叫做東坡肉,而叫作‘回贈肉’。” 【沒有聽過啊!】 【為什么會叫回贈肉,難道是因為這道菜被蘇軾送回去給老百姓吃,所以叫做回贈肉嗎?】 【雖然沒有聽過回贈肉的故事,但我覺得蘇軾肯定很早就知道怎么煮東坡肉了,總不可能村民將豬送過來之后,他忽然靈光一閃,想出來的吧?】 何浣溪抽空看了眼手機,主要是看彈幕。 她道:“已經有人猜出回贈肉的意思了,沒錯,回贈肉就是蘇軾回贈給老百姓從而得名。相傳在熙寧十年,蘇軾赴任徐州知州,當地大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身先士卒率領禁軍營親自抗洪,跟全城老百姓一同筑堤保城!” “這一抗洪,就奮戰了七十多個晝夜,終于保住了徐州城,百姓們無不歡呼,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百姓共存亡的好知州,于是贈送豬肉。” “蘇軾指點家人把豬肉燒制成了紅燒肉,回贈給參加抗洪的老百姓,引為一樁美談,于是稱這道菜為回贈肉。” 何浣溪輕酌了口茶水,慢慢道:“后來在元豐三年時,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自己開荒種地,把此地稱為‘東坡居士’,又親自動手將烹飪紅燒肉的經驗寫進了《食豬肉詩》中,但在當時并沒有多少名氣。” 她風趣幽默地攤手,“接下來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后來蘇軾重新返回杭州任知州,帶領老百姓抗洪,這一次,‘東坡肉’舉世聞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