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四百三十三章 激斗-《北宋大相公》
第(1/3)頁
汴梁,比武招親大會現(xiàn)場。
且說陸垚在參加比賽之后終于開始有所行動,在此之前都是跟在方莊的身邊,一言不發(fā),而現(xiàn)在,面對著那個小隊的兩個高手,陸垚也不能坐以待斃,他以金羽的身份,還有小胖,開始對其中一位發(fā)起了主動進攻。
“這金羽戴的面具,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
在此之前,金羽此人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不管是曹國舅還是韓永合,亦或是晏殊和富弼,都覺得此人只不過是方莊身邊的一位打手罷了。而現(xiàn)在,等到金羽真正出手的時候,他們這才有機會好好觀察一下這位戴面具的男子的身形。
韓永合的目光一直聚焦在金羽的面具之上,卻只覺得之前好像見過這面具。
“這面具上刻畫的,不是跟狄青將軍戴的面具一樣么?”作為崇尚武藝的曹評,對于武將的了解可以說是非常深厚,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年少時的狄青,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鄉(xiāng)里很多少年都慕名來投靠,算是鄉(xiāng)里的扛把子。不過,人在江湖混,哪有不挨刀。沒過幾年,狄青就因為罪受鯨面之刑,被刺配參軍。這種刑罰就是在臉上刺字,然后用墨水凝固,防止罪犯逃跑。這個疤痕,伴隨了狄青一生。
當時西北地區(qū)動蕩,李元昊頻頻帶兵鬧事,宋朝發(fā)動青年到邊疆支援,狄青也應征入伍。在軍中做小校時,狄青惹過事,但知府看他是個人才,便放了他。
戰(zhàn)爭的日子是苦的,兩軍持續(xù)交火,覺都沒睡好。但是戰(zhàn)爭卻讓狄青更進一步走近歷史舞臺。經(jīng)過宋夏之戰(zhàn),狄青一戰(zhàn)成名。
狄青勇武過人,是將帥之才。而且為人謙遜,做事縝密,有君子之風。德才兼?zhèn)涞哪贻p人自然是討人喜歡的。
戰(zhàn)爭期間,經(jīng)略判官尹洙和狄青見過幾面,每聊起軍事,都不禁贊嘆狄青的才華。尹洙不僅欣賞狄青,還將他引薦給自己的朋友 和 。這兩位大宋 在宋夏戰(zhàn)爭期間,一同擔任經(jīng)略副使,改革 務。
尹洙可說是狄青的伯樂,后來他病死在外,狄青便全力周.濟他的家屬。但是,狄青肯定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會迎來和尹洙相似的命運。
范仲淹認識狄青后,對狄青鐘愛有加,教他讀《 春秋》,說道:“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從此以后,狄青發(fā)奮讀書,學習工作兩手抓,逐漸學習了古今兵法。
在邊疆十余年,狄青戰(zhàn)功卓著,歷任節(jié)度使、知州,調(diào)任中央后任樞密副使。兩宋軍權(quán)分立,樞密院是名義上的最高軍事行政機關,直接秉承 旨意,擁有全國軍隊的調(diào)兵權(quán)??梢哉f,狄青已是處于人生之巔。
皇佑四年,廣源州儂智高起兵造反,嶺南一帶動蕩。文官孫沔和狄青帶兵一同南征,狄青擔任主帥,戰(zhàn)略謀劃全出自其手,尤其昆侖關一戰(zhàn)打得非常漂亮。但是,戰(zhàn)后論功行賞,狄青卻全身而退,全權(quán)交給孫沔。孫沔是一個人品很差的人,沉迷女色,多次奪人妻,這些事兒還記在正史中,看到狄青這么高風亮節(jié),自愧不如。
此戰(zhàn)中,部下曾發(fā)現(xiàn)一具穿龍袍的無名尸體,都以為這就是叛軍首領儂智高。狄青表示,無憑無據(jù),自己寧愿相信儂智高已經(jīng)逃跑,也不愿意以此邀功請賞。
狄青身居高位時,有人自稱是狄仁杰的后裔,到狄青府上攀親戚,還吹噓狄青是狄仁杰的后代。狄青出身貧寒,自己不愿攀附名門,就笑著說自己是普通人家,怎么敢高攀狄仁杰。
可見,狄青是個老實人。官場上,老實人是要被欺負的,老實的武將就要被狡猾的文臣欺負。更何況在 ,“重文輕武”的思想貫徹始終,武將的地位一向十分尷尬。
北宋王铚的《默記》中記載了這么一則故事:一次, 欲選善射者與契丹使者比射箭,入選者待遇豐厚, 出身的文臣陳堯咨,恰好是個技藝高超的弓箭手,響應真宗之命,去和契丹人比試比試。結(jié)果,他母親一聽就火了,罵道:“你一個狀元,入朝為官,現(xiàn)在居然貪圖武官的俸祿,丟不丟人!”
這個故事反映了宋代社會普遍認同的“重文輕武”的價值取向。當初, 以殿前都點檢之職掌控 精銳部隊,最終通過兵變奪取政權(quán)。他本人深知軍權(quán)掌握在外人手中有多么危險,所以極力削弱武將權(quán)力。 即位后,更是明確“重文抑武”的方針,先是優(yōu)先發(fā)展高等教育,科舉人數(shù)擴招。
整個朝堂,都是讀書人的環(huán)境,讓狄青這樣身居高位的武將非常犯難,抵擋住敵軍的刀劍,卻抵不過文臣們的言語。
在朝堂之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尹洙、范仲淹一樣對狄青很友好。自從狄青調(diào)任中央開始,就有很多文臣對狄青不服。儂智高造反時,朝廷起初以孫沔等文官為安撫使,帶兵討伐,收效甚微。于是宋仁宗讓身在中央的狄青掛帥出征,總督諸將,獨掌大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