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陸府。 時間差不多了,陸垚帶著棠溪從陸府離開去到酒中仙訓練。在路上,棠溪問起陸垚,陸垚不曾想到,棠溪竟然會為王達和王一擔心。棠溪表示,若是這王達和王一惹怒了皇上,會不會被殺頭。雖說棠溪這么問更多的是好奇,不過陸垚也看得出來,棠溪也覺得皇天隊這場比賽發揮的也不錯,如果就這樣弄得皇天隊這個隊伍沒了也是比較可惜的。 對于棠溪提出的這個問題,陸垚倒是絲毫不擔心,他表示,皇帝最多也就是訓斥一下王達和王一,要說真的懲罰措施恐怕都不會有。棠溪有些意外,要知道這場比賽皇天隊可是輸給了樊樓隊,雖說樊樓隊比起草根隊來說身份地位要高一些,但是組成的隊員說到底還是平民百姓。而他們皇天隊可是被觀眾們看作是皇家蹴鞠隊,用現代化說那就是有偶像包袱的隊伍,這樣的隊伍輸掉了比賽在新蹴鞠大賽當中被淘汰出局,可是很影響皇家形象的一件事情,更何況這趙禎第一場比賽都去到現場觀賽了,不成想這皇天隊竟然沒有進入到決賽當中,到時候趙禎決賽再親臨現場,多少還是會被觀眾們笑話的。 棠溪終究還是一個普通百姓,他的見地也就到這樣的程度,雖說他現在成了陸府的管家,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對于高官和皇上,他還是差著幾個等級。 陸垚笑而不語,他之所以說趙禎不會怪罪王達和王一,也是有根據的,這宋仁宗趙禎,是北宋,或者說所有皇帝當中少有的好脾氣。 “仁”字在古代是儒家認為的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是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在我國歷史上,以“仁”字為廟號的皇帝并不多,可謂鳳毛麟角,有蜀漢仁宗皇帝劉禪、宋仁宗趙禎、西夏仁宗李仁孝、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嘉慶皇帝),其中,宋仁宗趙禎把“仁”字的含義發揮到了極致。 寬厚仁慈的宋仁宗為當時的宋朝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包拯等很多正直的官員得到了重用。仁宗的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時任三司使,因其平庸無能,不能勝任,被包拯率眾諫官彈劾,要求罷免他。 見仁宗面露難色,鐵面無私的包拯便知道張貴妃給仁宗吹過“枕頭風”,于是直言進諫,慷慨激昂,越說越激動,拉住仁宗的衣袖,喋喋不休,口水甚至噴到了仁宗的臉上,一副不說服皇帝不罷休的氣勢。這要是換做其他脾氣暴躁點的皇帝,恐怕你包黑子有10個腦袋也不夠砍,仁宗非但沒有露出任何不悅的表情,只是不時轉頭擦掉臉上的口水,最后依然采納了包拯的建議,其自身的道德修養之高,可見一斑。 有一次,宋仁宗在皇宮中散步,每走幾步的就回頭到處看看,但是又不說話,宮女太監們都很是納悶:皇帝到底是在看什么? 仁宗回到寢宮后,著急的對妃子說到:“快倒點水來,朕渴壞了!”妃子不解地問道:“陛下剛才在外面的時候,為什么不讓隨從倒水給您喝,而要一路忍著口渴呢?”仁宗說:“朕散步時好幾次回頭,都沒有看見他們有人拿著喝水的水壺,恐怕是一時匆忙而忘了。朕要是跟他們要水喝,如果他們拿不出來,肯定有人要因此受到處罰了。不就一口水嗎,朕忍一忍就過去了,回來再喝也是一樣的。”如此體恤下人的皇帝古今中外恐怕沒有幾個。 還有一次,仁宗在用膳時,突然咬到一顆沙子,把他的牙都咯出了血。他趕緊把沙子吐掉,并把口漱干凈。然后囑咐身邊的太監和宮女:“這件事千萬不要告訴任何人,否則那個做菜的廚師就沒命了,這可是死罪呀!”這位粗心的廚師可真是命好,遇到了這么個好心的皇帝。宋仁宗寧愿克制自己,使自己忍受不適與難受,而不愿因下人的過失而可能帶來罪責,可見他的確很仁慈。 宋仁宗生性恭儉,自己的吃穿用度能省則省。一天早朝,大臣們發現仁宗臉色不太好,便問他是不是生病了。 仁宗說:“我沒有生病,我昨晚批閱奏折后感到有點餓,想吃羊肉,但沒有現成的,我就忍了一宿。”大臣們道:“讓御膳房現殺一頭羊就行了嘛!”仁宗說:“算了吧!沒有必要為了我一人想吃一口羊肉而在深夜里興師動眾的。再說老祖宗也沒有夜供燒羊的先例,要是開了這個頭,今后不知夜里要殺多少只羊啊!”仁宗寧愿自己忍饑挨餓,也不忍心勞煩別人,不愿這個不良習慣導致鋪張浪費的現象。 “歲幣”一直被后世認為是大宋妥協于遼國的屈辱,宋仁宗為什么寧愿背負屈辱也不愿意和遼國開戰呢?宋仁宗在位期間,曾歷經宋朝和西夏的戰爭,兩國因為戰爭而勞民傷財,生靈涂炭,百姓流離失所,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因此他對戰爭的殘酷性深有感觸。 在仁宗眼里,戰爭是為了拯救,而不是帶來災難,讓老百姓成為炮灰。所以他一直主張和平發展,寧愿每年為遼國送錢送物,并自愿被遼國敲詐,也不愿意兩國交戰。 因此宋仁宗時期實現了與遼國數十年間的和平共處,邊塞再也看不到硝煙彌漫,聽不到戰鼓之聲,使得宋朝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邊關無戰事,國家政治、經濟、政治、科技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尤其是文化方面,涌現出了許多文人墨士和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其中“唐宋八大家”中就有6位在宋朝,6位都又在宋仁宗在位期間。 說到這唐宋八大家,就不得不提起蘇轍殿試的事情了,雖說自己穿越過來之后在時間上有些錯亂,不過按照這段時間跟蘇轍的接觸,還有現在的人物情況分析,陸垚覺得,這件事情多半就會發生在接下來到來的殿試當中。 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皇上在宮中坐擁幾千美女,終日里飲酒作樂。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之事。”其實這是他道聽途說的狂妄之言。 考官們認為蘇轍是惡意誹謗,大逆不道,要求將他治罪。仁宗卻說:“朕設立科舉考試,為的就是選拔敢言之士。蘇轍作為一個小官,卻敢于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這要是換成其他皇帝,蘇澈如此大逆不道,也許得滅九族,可善于納諫而惜才的宋仁宗非但沒有將他治罪,還給予了他功名。后來蘇轍官至宰相,并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