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婚禮安排-《北宋大相公》
第(2/3)頁
。
女方家來男方家主要就是來裝飾這些帷幔,這些東西原本就屬于嫁妝的一部分,根據家庭狀況或豐或簡。此外還要精心地鋪設床上用品,并在床上用花生或栗子、大棗擺出一些圖形和文字,一般都是寓意早生貴子之類的,稱為“鋪房”。
男方家還要對來鋪房的女方家親人進行招待,奉上一些茶點,或者賞賜一些金錢,做為“喜錢”。
“鋪房”是迎親前的序曲,表示迎親大戲即將拉開序幕了,無論男女雙方以及家人都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做為人生當中的重要時刻即將到來。
第二天便是迎親的正日子,男方家早早地做好了準備,接新娘的婚車或者轎子也進行了全新裝飾,新郎官則要騎上高頭大馬,滿身披紅,鑼鼓樂隊一路吹吹打打,來到女方家門口。
女方家也做好了準備,熱情招待這支迎親隊伍,送上彩緞,酒水和點心,這時候樂隊開始奏樂,催促新娘盡快化妝上車,叫“催妝”。新娘上車或者轎子以后,這些車夫或轎夫并不急著走,嚷嚷著討要喜錢,這個叫做“起擔子”,男方家賞賜了“喜錢”之后,迎親隊伍才熱熱鬧鬧地出發了。
到了男方家里以后,送親的人和男方的親友們都亂哄哄地討要“喜錢”或者“花紅”,叫做“攔門”,這個習俗在北宋時期是一種既定的儀式,雖然不算正式的禮儀,但是必不可少,這個過程當中司禮還要念一些詞句,主要是烘托歡樂喜慶的氣氛。新娘下了車或者下了轎子以后,早在家門口等候的陰陽先生就開始登場了,他手里托著一個斗,斗里面裝的是谷子、黃豆、銅錢以及干果之類的混合物,抓起這些東西,向門口拋灑,嘴里還念念有詞,小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搶拾,這個禮儀叫做“撒谷豆”,這樣做的目的據說是可以鎮住以青羊為首的一些殺神,驅邪避邪,祈求新人平安。
新娘子這時候,腳要一直踩著青布條或者地毯走,不能踩到地上,前面要有一個人手里拿著鏡子,倒退著走,引領新娘進入到室內,房間里面要提前準備一頂帳子,新娘子要在這里面暫時休息,叫做“坐虛帳”,也有的人家,直接把新娘領進洞房之中,坐到床榻的被子上,因此也叫“坐富貴”。
送走了前來送親的女方客人之后,婚禮宴席正式開始,前來賀喜的親朋好友以及眾賓客圍席就坐,三杯酒過后,新郎官身穿禮服,頭戴花勝,先請媒人過來坐在中堂木榻的椅子上,舉杯敬酒,感謝媒妁之言,這叫做“高坐”。
媒人過后,依次是雙方的父母,感謝雙方父母的養育之恩,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這個禮儀顯得尤為重要,也代表著男女雙方從今天開始,就要走出父母的庇佑,去迎接他們自己的新生活。
這個時候,新郎就要請出新娘子了,男女雙方各自準備一條紅綢子,系到一起打個同心結,叫做“牽巾”,新郎手里拿綢子的一頭,另一頭交給新娘,新郎倒退著走,牽引著新娘,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因為新娘當時蒙著蓋頭,看不見路,所以由新郎牽引著走,首先來到家廟參拜,然后再拜見父母,行禮之后,新娘由人攙扶著倒退著出房間,回到新房之中。
新郎新娘回到新房之后,雙方還要行拜禮,夫妻雙方對拜之后坐回到床上,新娘面向左方坐著,新郎面向右方坐著,這時家里的長輩婦女們開始向床上拋撒金錢和彩果,這個叫做“撒帳”。
接下來新郎新娘按照男左女右背靠背做好,取各自的一縷頭發,兩家人拿出緞帶、釵子、木梳、頭須之類的東西,將他們二人的頭發系在一起,叫做“合髻”。同時拿出兩個酒杯,用彩帶連接在一起,新郎新娘互飲一杯酒,這叫做“交杯酒”。
婚禮進行到此時便是高潮,基本的禮儀程序結束了,這時,外面的酒席也基本進入尾聲,客人們紛紛起身,再次向新郎的家人表示祝賀,然后各自回家,婚禮也在一片祥和當中結束了。
婚禮結束之后,女婿還要去女方家答謝,這個禮儀叫“拜門”,時間上沒有特殊要求,也有婚禮第二天就去“拜門”的,叫做“復面拜門”。也有婚禮過三天或者是七天去“拜門”的,在禮品的準備上,基本上要遵循和女方送的禮品一致,這也就是“禮尚往來”吧。在女方家的酒席宴會結束以后,還要邀請鼓樂班子來歡送女婿回家,并隨身帶上岳父母送給的一些物品。
北宋時期的“婚姻”習俗從形式到內容,處處體現著東京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新人的美好祝愿,這些禮儀看似簡單,但沒有一個是多余的,有的禮儀是祈求新人平安,婚后多子多福,如“鋪房”、“撒谷豆”;有的禮儀則是祝愿夫妻雙方百年好合,相敬如賓,如“撒帳”、“合髻”、“交杯酒”;而有的禮儀則是為了渲染婚禮祥和喜慶的氣氛,向人們公布婚禮信息等等,如“起擔子”、“攔門”。
這些紛繁復雜的形式從一而終貫穿整個婚禮,看似空洞的形式,實則沉淀著婚禮雙方家庭不同的心態,在我們看來,“娶媳婦”和“嫁閨女”是兩種不同的心態,這些禮儀正是在這種不同的心態下應運而生了,不僅兼顧到了雙方家庭的心態,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對后世的影響尤其深遠。
可以說,陸垚在某種程度上算得上是百姓,畢竟現在他是一個虛職。但是某種程度上,作為陸盱的兒子,他和韓韞玉的婚禮肯定是要比百姓們的婚禮更注重禮儀這方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