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考試結束-《北宋大相公》
第(1/3)頁
貢院。
蘇軾和其他那幾個人依舊在針對第二天考試的題目進行著激烈的辯論,不過陸垚對他們幾個人的爭吵顯得絲毫不感興趣。他心中清楚,不管是疑罪從有,還是疑罪從輕,這些人再怎么爭吵,都是沒有定論的一個事情。
而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這是宋朝,雖說北宋其實比較起其他朝代,算是一個相對于自由的朝代,但是說到底,還是一言堂的封建社會。最后定罪的,不是其他人,而是皇上一人。所以在陸垚看來,其實這些人的爭論是沒什么意義的,有這個時間,還不如思考一下,自己怎么從實際出發(fā)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在這里高談闊論。
時間一點點流逝,畢竟明天還有一天的考試,雙方最終也是停止了爭吵,各自洗漱準備睡去。
陸垚剛才一言不發(fā)不感興趣的表現(xiàn)自然是被蘇軾看在眼里,他剛一躺下,就對陸垚說道:“陸兄似乎對剛才的議題沒有什么想法。”
陸垚聳聳肩,說道:“并非如此,我確實是也不知道哪一邊的說法是正確的,你們兩邊都有各自的道理。”
蘇軾本想再說些什么,不過陸垚卻是直接閉上眼睛準備睡去了。看來陸垚確實對于這個話題沒什么興趣,于是,蘇軾也只能悻悻作罷。
當然了,陸垚肯定是在裝睡。因為這些人剛才辯論的場景,不由得讓陸垚開始對日后的官場做起了一番謀劃來。想來自己從穿越過來到現(xiàn)在,其實一直在做的無非是賺錢,還有一些娛樂性質的活動,還沒有真正參與到政治當中去,等到自己真的參與到朝野政局當中去的時候,自己要如何做到獨善其身呢?
陸垚索性開始深思了起來,仔細一想,其實陸垚已經(jīng)有些明白了過來,自己現(xiàn)在所處的時間,確實是有些混亂,感覺本來該發(fā)生的事情都沒有發(fā)生,而本來沒發(fā)生的事情,也有些在提前到來。不知道是不是和自己穿越過來有關系。就拿西夏獨立這件事情來說,現(xiàn)在朝野之上似乎還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之前陸垚跟陸盱提起西夏這個詞的時候,陸盱還充滿驚訝的眼神看著陸垚。不管這其中的原因如何,陸垚想著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憑借自己對于歷史上大事的記憶來進行分析和判斷,按照現(xiàn)在的局勢,仁宗時期的第一次宋夏戰(zhàn)爭還沒有爆發(fā),若是按照正常時間順序,到那個時候,范仲淹,這位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就要登場,接著就要打仗,那之后就是慶歷新政,若是和這位大家在一起,說不定能找到一個新的改革方法。
對了,陸垚忽然想起,說起變法,在北宋影響更為深遠的,那自然就是王安石變法了。而此時的王安石呢?按年齡來說應該是三十多歲,在做一個地方官,若是到時候,能夠結合著范仲淹和王安石,再加上自己的力量,應該是可以控制朝廷局勢的吧。
就在所有的學子們都在為這次考試發(fā)愁的時候,陸垚卻已經(jīng)想到了自己日后的打算了。
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意味著這次省試,已經(jīng)進入到了最后一天的考試日了。不管前兩天,你的發(fā)揮如何,會考出什么樣的成績,但是今日一過,基本上也就蓋棺定論了。
陸垚在吃早飯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從一些學子們的臉上看到了一些沮喪的神情。不用說,這些人一定是前兩天考試的時候沒有發(fā)揮好的那群人,此時的他們正在為前兩天的發(fā)揮失常而感到惋惜,有些人甚至已經(jīng)表示,要放棄今天的考試了,因為前兩天的狀態(tài)極差,就算今天超常發(fā)揮,也不會中榜。這些人,還沒等這一日的考試開始,其實就已經(jīng)算是放棄了自己這一次的科舉機會。
而此時,陸垚看到蘇軾主動走到了這些人身邊開始安慰起他們來,告訴他們,不管前兩日發(fā)揮如何,他們也要對得起自己精心準備的這次考試,最后一天也是不能松懈。
站在陸垚身旁的蘇轍倒是忍不住開始吐槽起來。
“自己昨天都沒發(fā)揮好還要我們安慰,今天轉頭安慰起別人來了。”
陸垚笑了笑,看來蘇軾自己也明白了過來,雖說自己昨天寫的那篇文章有些舉例是瞎編的,不過只要整體文章文采出眾論點明確,依舊是可以鶴立雞群,顯示出自己的才華的。
整個第三日的流程,跟第二日差不多,在這里就不多做贅述了。
只不過,第三日主要的考試內容,和前兩日倒是大不相同。
第一日的考試著重考察詩經(jīng)義,用現(xiàn)代話來說,著重于對于詩句詩詞還有典故的一些理解,其實這部分,在陸垚看來,就和高考的時候考察文言文翻譯還有古詩詞描寫意境一樣,更多的,是考查考生們的背誦能力和理解能力。
而第二日的考試,為試論,說白了就是命題作文,就拿這次的考試來說,雖說蘇軾那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最后流傳到后世成為佳話。但是其實昨天給到所有考生的題目,都是這幾個字,只不過是蘇軾最后寫出來的文章在后世得以流傳罷了。這一考試科目主要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在這一項上,蘇軾這種大才子就有了比尋常考生們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而今天,第三日考試,主要的考試內容,為試策。試策跟今天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時務提出具體問題,讓考生發(fā)表見解,所以又稱“策問”,考生的回答則稱“對策”。對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灑灑寫了上萬言的對策。由于策與論都是議論文體,宋人又將兩者并稱為“策論”。
而今日的試策題目,是由主考官歐陽修親自出題。
“周天子之田方千里,號稱萬乘,萬乘之馬皆具,又有十二閑之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車馬,車馬豈不多乎哉?千里之地,為田幾何,其牧養(yǎng)之地又幾何,而能容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為田幾何?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廣矣,常患無馬,豈古之善養(yǎng)馬而今不善乎?宜有說以對也。”
此題涉及對宋朝缺乏良馬問題之關切,而要問答這道策問,不但需對馬政有切實見解,也要掌握一定的數(shù)學、幾何知識。
這種題目,自然是難不住陸垚了,他當即寫了一篇論述,從不同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孙吴县|
清水河县|
二连浩特市|
乐东|
贵溪市|
泰宁县|
泽州县|
错那县|
仁化县|
郧西县|
广宁县|
南通市|
吴旗县|
黄冈市|
梁山县|
扎兰屯市|
新河县|
丰台区|
宣城市|
涡阳县|
交口县|
仙桃市|
淮北市|
永德县|
天津市|
林甸县|
巴里|
安龙县|
香港|
洪湖市|
翼城县|
镇康县|
林甸县|
汶上县|
江西省|
淮南市|
瑞金市|
平山县|
凤城市|
沿河|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