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賀庸壓下心中的躊躇:“我從前也覺得盡人事聽天命,甚至這幾年里眼看著渝州一日不如一日,便越發的泄氣,總覺得天要亡渝州,哪是區區人力所能抵抗的。” “怎么,你如今反倒不這么想了?”王和彬好奇問。 賀庸輕笑搖:“不這么想了。 王大人可去下河塘村看過齊少東家的人帶領著那些村戶開坑水渠的光景。” 見王和彬不搭話,賀庸繼續道:“我從前從來沒想過真的有人定勝天的事情,那一次我看到了。 那些百姓可能從未想過他們當日修建渠道是為了救麓山郡,救自己的村子,救自己的命。 他們僅僅只是為了一日三頓的飽飯,如此簡單卻偏偏比什么都要有效。” 說罷,賀庸的目光比之前要堅定了許多:“你我十年寒窗苦讀入士為官時都有想過為民請命、為百姓做事實。 可是真正進入官場后卻發現很多事與我們以為的并不相同,想要做事做實事太難太難了。” “如今的廟堂之上,士族權臣當道,咱們這么寒門學子想要做些能做的談何容易。”王和彬神色淡淡。 “并非只是如此。咱們的上峰劉大人是難得開明知人善用之人,你我二人能在劉大人手下為官本已是福氣。” 賀庸笑笑繼續道:“可是我們仍舊無法為百姓做多少有用之事,特別是在天災之前。 可笑我之前只當這些都是天意難違,卻從未想過竟是自己能力不足所致。” 王和彬微微揚眉:“賀大人何出此言?” 賀庸苦笑:“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從前我只當行商之人多是只重眼前之利,眼見心胸不過爾爾。卻不曾想到,不過爾爾恰恰是我們這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讀書人。 論眼見論識人心,論知人善用,我們其實比那些商戶差太多了。” “賀大人說這些,可是因為齊少東家的緣故?” “無論是修建水渠,翻挖河泥,還是移居下游位的王家村百姓,這次麓山郡若能僥幸度過水患之災,保轄內百姓無恙,齊少東家功不可沒。” “我承認,這位齊少東家確實有過人之處,但賀大人也不必看輕自己。天下商戶何其多,真正能有齊少東家這般魄力的可并不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