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而二團的這些老兵們早就熟悉了鬼子的尿性,在看到鬼子停止了進攻,并開始尋找掩體躲避時,就知道鬼子的炮彈要來了。
“注意隱蔽,鬼子要開炮了。”
排長的話還未說完,空中就傳來了炮彈劃破天際的尖嘯聲。
“轟……轟……”
兩顆75毫米炮彈在戰壕前沿20來米處騰起了兩個光團。
排長知道這是鬼子校準試射的炮彈,后面很快就有密集火力襲來,趕緊鉆進了一個防炮洞內。
防炮洞在后世又俗稱“貓耳洞”。
一般是構筑在掩體、塹壕,交通壕內壁上供人員隱蔽和存放彈藥、物資的淺洞。實際上也是利用反斜面的原理,能夠有效規避敵人的炮擊和彈片的殺傷。
當然,臨時構筑的簡易防炮洞也就能抗住75毫米山炮的攻擊,如果鬼子有大口徑火炮,那就需要挖掘更深更堅固的坑道才能有效防御。
可惜的是,不要說旅團一級的鬼子,就是師團級的日軍也不是每個師團都配有105毫米以上火炮的。
所以當一排陣地被一團團的火光和爆炸煙云籠罩的時候,戰士們早就蹲在了防炮洞中,任由鬼子揮霍著炮彈。
而此時在距離前沿陣地200來米一個不起眼的山包上,披著偽裝的劉阿福正在用望遠鏡仔細觀察日軍的動向。
他沒有讓一排安排觀察哨,這太危險,而是將觀察敵人的任務由更后方的部隊來承擔。
這也得益于已經裝備到班一級單位的步話機,戰場信息專遞更快更安全。
感受著腳下大地不斷傳來的震動,看了看手表上的時間,劉阿福卻是知道鬼子的炮擊快要結束了。
經過在傭兵團幾年的學習訓練,劉阿福早已不是當年在淞滬抗戰時對小鬼子一無所知的大頭兵。他知道小鬼子的后勤補給能力其實也不算多強,平時行軍打仗攜帶的彈藥量也是有限的,炮擊時間不可能太長,一般也就5分鐘左右就會停止。
果然,還不等他再次用望遠鏡觀察,山包下的通信員就將背上步話機的話筒地給了他道:“連長,1號觀察哨有情況匯報。”
第(1/3)頁